雙膜海水淡化關鍵集成技術工藝流程圖
創新要素變革,膜產業體系開辟新賽道
成功進軍鹽湖資源開發產業。圍繞鹽湖提鋰、鹽湖化工材料、物料分離濃縮與新能源等領域關鍵技術,成功開發出鈦系吸附劑等4款鹽湖提鋰產品,打通了以“吸附-膜法”為核心技術的鹽湖提鋰全產業鏈技術路線,紫金西藏拉果錯鹽湖實現全球首次應用。同時,完成鹽湖分離濃縮膜國產化替代,成本降低30-50%,已成功應用于青海五礦鹽湖項目。
工藝流程圖
積極拓展工業零排領域。依托在工業廢水處理和膜技術應用中的技術積累,開發了多級加載體精確預處理技術、抗污染極限膜濃縮技術、高鹽水回用技術,工程的整體運行費用降低約10-15%。針對零排項目的特殊需求,碧水源已開發分鹽納濾、高壓反滲透等系列膜產品,積極推動國產膜替代和高端化應用,在電力、鋼鐵、煤化工等領域實現了國產化膜替代。
加快布局醫藥膜產業。碧水源組建了生物醫用膜專業公司,將重點發力醫用膜全面國產化。按照“三步走”計劃,圍繞微孔過濾膜、納米纖維和超濾膜的研究,開發微生物富集膜、蛋白分離濃縮膜等,形成系列化產品,逐步實現“技術自主化、產業規模化、領航行業化”。
02以智賦能,積極推動產業數字化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深度調整,數字技術進入加速創新的爆發期,并且正與千行百業融合向縱深拓展。正視和擁抱智能進階,已經成為行業的普遍共識。環保行業對智能化始終保持著敏銳的嗅覺和關注,“2024(第二十二屆)水業戰略論壇”就以“Zhì創未來”為主題。
對碧水源來說,“Zhì”包括“智”能和“制”造。碧水源擁有種類齊全的膜生產線,年生產能力3000萬平方米每年。以工業大數據、工業機器人等技術為突破口,碧水源全力推進膜生產線智能化升級,生產效率平均提升20%。
推動智能制造升級,提高生產智能化水平
黃江龍談到,碧水源自行設計并建設了以“綠色低碳、數智管控、AI協同”為特色的10萬支/年全自動化膜元件生產線;將常規反滲透膜通過自動化、智能化技術改造,提速至20米/分,家用凈水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建成我國首條國產化超薄新型納濾膜生產線,生產效率提升30%、原材料成本降低了10%,實現了廢水、廢熱、廢料等資源的循環利用,天津生產基地獲批成為國家級綠色工廠。
加強智慧水務建設,提升運營專業化能力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水務運營進行深度融合,碧水源構建出“可知、可視、可控、可預測、可共享”的數字化管理平臺。
打造“1+N”智慧水務系統。碧水源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采用企業級SaaS服務理念,融合污水、供水、分散站點、管網等多種應用場景,形成既服務于集中監控管理,又賦能項目生產管理的碧水源特色的“1+N”智慧水務系統。
強化運營精細化系統控制。在水廠智能控制方面,碧水源開發了涵蓋提升、加藥、曝氣、消毒、回流、膜系統、排泥等水處理全流程的精確控制軟硬件裝備,穩定水質同時顯著降低成本,實現水廠生產運行的智能精確調控。
03以智促轉,護航企業高質量發展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要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中去。多年來,碧水源圍繞產業需求,以產業應用促進成果轉化,激發核心要素的變革,為公司新質生產力奠定基礎。
黃江龍從研發理念、研發環境以及成果轉化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
樹立產業研發理念
秉持“讓創新變項目、讓項目變成果、讓成果變效益”的企業創新理念,持續開展以“材料開發-裝備開發-配套系統開發-工藝路線開發”為主要路線的科研創新,研發人員深入生產一線,深入了解膜產品在工程應用中的典型問題;
建立研發和市場的“雙反饋”機制,打通“實驗室-現場試驗-示范應用-項目落地-實驗室”的成果研發轉化循環路徑,從原材料、設備、工藝和中試、實驗、示范等各個環節出發,以體系化、鏈條化的思維解決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難題,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新質生產力轉化,2023年,碧水源自主研發的鹽湖提鋰鈦系吸附劑完成科技成果轉化,連續中標紫金礦業等項目,不斷塑造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積極建設國家節能環保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系統分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技術特點,研究專利布局與預警策略,全面梳理專利價值、權屬關系、競合網絡、法律糾紛、侵權風險等專利資產情況,增強知識產權風險預防能力,先后獲評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
優化研發創新環境
多方位建設試驗示范基地。現設有研究室30余個、中空纖維膜中試線5條、反滲透膜/納濾膜/PE膜中試線5條,在密云、太倉等地建有10余個示范基地,為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
自行投建膜性能評價中心及水質分析檢測中心,為研發項目成功落地、項目成果成功轉化提供有利保障;
通過建設水務行業唯一一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等2個國家級科研平臺,以及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吸引了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國內專業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創新生態。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