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在京開幕。全國兩會期間,眾多全國人大代表委員關心我國生態環境并就我國水生態環境提出了相關建議,此外,全國政協委員們也就水環境問題提交了相關提案。
水利部部長李國英
到2035年要建成國家水網
水利部部長李國英在回答關于去年水利建設投資情況的提問時表示,《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把目標年設定為2035年。2023年,我國水利建設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1996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這11996億元投資通過實施41014個水利工程項目完成。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對國家水網建設作出全面決策部署。李國英表示,《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從全局高度優化水資源總體配置格局,促進水資源在時間層面實現跨期調節、以豐補枯,在空間層面實現南北調配、東西互濟,著力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安全效益相統一。在這樣一個總體格局下,國家水網建設的重點任務集中反映在“綱、目、結”三個方面:一是構建國家水網之“綱”,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水系為基礎,以南水北調東中西三線為骨干,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大動脈;二是織密國家水網之“目”,以引水、排水、輸水和綜合交錯互聯互通的水網;三是打牢國家水網之“結”,夯實和提升重點水源樞紐調控和供給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海生
補齊黃河流域治理短板
立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優化產業布局,加強科技創新,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平,積極推動美麗中國黃河流域先行區建設,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優化產業布局是指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優化調整區域經濟和生產力布局。
李海生認為,應優化流域高耗水行業布局和規模,引導寧蒙河套、汾渭平原等地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以減污降碳協同優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堅決杜絕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提升產業綠色低碳水平;發展新質生產力,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應充分考慮黃河流域區域差異,統籌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科學制定差別化的分區分類保護和治理措施。”李海生說。
具體來說,加強汾渭平原、寧蒙河套等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重點行業和主要工業集聚區水污染治理,針對源頭涵養區、中游水土保持區、下游河口區制定差異化生態保護修復政策,構建從源頭到河口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加強黃河干流水量統一調度能力,建立健全干支流生態流量監測預警機制,保障河道基本生態流量和入海水量;加強再生水、礦井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非常規水資源因地制宜用于生態補水、景觀用水和工農業用水,提高其利用效率;拓寬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渠道。
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方面,打好財稅、金融、價格等政策組合拳,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內生動力;實施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工程,推動中小城市和縣域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根據區域特點差別化制定系列標準規范,支撐黃河流域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補齊黃河治理短板,科技創新是關鍵。李海生呼吁,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重大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究,增強技術、產品、裝備等供給能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大科學裝置,以及工程技術中心、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創新平臺,提高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建設黃河生態環境數據中心,構建暢通高效的生態環境數據共享交換系統,統籌流域數據資源,提升黃河流域生態安全風險預測預警和復雜環境問題的模擬、推演與智慧決策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蔣云鐘
扎實推進國家水網建設,開展黃河保護法實施情況執法檢查
“構建國家水網,建設現代化高質量水利基礎設施網絡,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蔣云鐘表示,“國家水網建設迫切需要扎實推進。”
國家水網工程建設任務十分艱巨、投資需求巨大、大部分公益性突出,受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體制機制重大制約,推進國家水網建設還面臨幾個問題。“一是政府公共財政投入能力有限。二是水利行業市場發育不夠健全。三是對于跨流域、跨省份的國家水網重大項目,除南水北調工程外,缺少明確的專業化市場主體。”
蔣云鐘建議,探索設立國家水網基金,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對國家水網建設籌資的主渠道作用;研究組建國家水網集團,更好發揮中央企業對國家水網建設隊伍的主力軍作用;推進綜合水價改革,更好發揮水價杠桿對國家水網建設運行的主調節作用;建立水網科研基地,更好發揮科研單位對國家水網建設創新的主攻手作用;構建河流倫理思想,更好發揮優秀文化對國家水網建設保障的主引導作用。
“為了確保及時有效發揮黃河保護法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各項任務按時保質落實的作用,開展黃河保護法實施情況執法檢查非常必要。”蔣云鐘表示。
蔣云鐘表示,開展黃河保護法實施情況執法檢查,可以增強黃河保護與發展的執法意識、推動黃河保護法的實施、促進黃河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全面推進國家“江河戰略”法治化。
一方面,執法檢查是宣傳黃河保護法的重要形式,可以有效提升政府部門、社會機構和廣大社會民眾對黃河保護法的認識水平,牢固黃河保護治理的法治社會根基。另一方面,黃河發展綱要和黃河保護法是辯證統一體。執法檢查可以促使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從法的高度深刻認識落實黃河發展綱要的剛性要求及其嚴肅性和重要性。
此外,黃河保護法是黃河保護、開發、利用方面總則性的法律,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在施行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和補充相關制度,通過執法檢查,有利于各地針對本地區特殊情況做出更為詳細的規定,以適應本地區的特殊情況和需要。
通過黃河保護法實施情況執法檢查,有利于以江河為紐帶,以流域為單元,為推動國土空間布局優化、經濟帶和城市集群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等提供法治化支撐,全面推進國家“江河戰略”的實施。
因此,蔣云鐘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3—4個檢查小組,對黃河上游的青海、寧夏,中游的內蒙古、山西,以及下游的河南、山東等省區開展黃河保護法實施情況實地執法檢查。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黨委書記唐洪武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護航區域高質量發展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黨委書記唐洪武在與新華網連線時表示,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對國家戰略的加速推進和區域高質量發展具有基礎性、支撐性作用,要以高水平水安全護航區域高質量發展。
唐洪武介紹,近年來,江蘇充分利用區域自然稟賦,加大水利工程建設力度,創新體制機制,水安全保障的能力不斷增強,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水安全保障。江蘇水利也正走在江河安瀾、人民安居、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人水和諧共生、智慧化、網絡化、開放融合、包容互鑒的水利現代化道路上。
唐洪武認為,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既涉及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究、工程建設,也涉及水資源科學配置、體制機制等問題。他建議,加強水生態的基礎理論研究,在支持生態基礎理論研究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綜合流域水生態系統“監測-評估-診斷-修復”一體的能力;加強灌區現代化建設保障糧食安全,加大中央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提高大中型灌區建設標準,加快與高標準農田畝均投入水平相銜接,全面提升灌排保障能力;健全和完善旱澇同防同治的法律法規與管理機制,推進我國旱澇災害聯動防治條例與相關內容修編工作,制定水庫汛期運行汛限水位與旱限水位的動態管理條例。
“科技和人才是解決水安全問題的關鍵。”唐洪武表示,作為水利特色強校,河海大學要著力發揮好教育、科技、人才重要結合點的作用,優化學科專業、提升水安全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以助推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支撐區域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