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批A股環境上市公司2023年三季度業績報告(以下簡稱三季報)披露。記者查閱這些公司的業績報告發現,大部分公司當期的應收賬款較年初有所增長,且近年來呈現明顯上漲趨勢。
01應收賬款占營收比例高,資金鏈風險較大
應收賬款問題已經成為環保企業面臨的一個普遍難題。這次發布的A股環境上市公司三季報再次印證了這一點。
比如,中環環保2023年三季報顯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其應收賬款為714,516.810.11元;截至2023年1月1日為536,494,117.58元。當期應收賬款增幅達33.18%,主要是國補、省補及污水處理費未到賬所致。
此外,中環環保今年的應收賬款也明顯高于去年同期。記者查閱其往期業績報告發現,截至2022年9月30日,中環環保的應收賬款為534,033,473.14元,明顯低于今年同期。且相較于去年年初,去年三季度末的應收賬款增幅高達45.06%。原因何在?主要系當期垃圾發電項目國補未到賬所致。
可以說,各地環保企業應收賬款問題有很大程度上的共性原因。
今年9月,廣東省環保產業協會發布的對會員單位的抽樣調查報告也顯示了這一問題。
廣東省環保產業協會相關人員告訴記者:“調查結果顯示,2023年上半年,廣東省環保企業應收賬款問題堪憂。高達84.0%的參與調查的企業反饋應收賬款回款難問題突出;48.6%的企業表示應收賬款同期增加;49.3%的企業應收賬款占總營收比例在30%警戒線以上,當中有20.1%的企業該比例更是超過50%,提示企業現金流凈流量大幅收窄,資金鏈斷裂風險倍增。與此同時,參與調查的企業回款周期呈延長趨勢。高達80.6%的環保企業反映回款時間較往年有所延長。其中,36.1%的企業反饋回款時間延長半年以上,當中有11.8%的企業表示回款時間延長一年以上。”
廣東環保產業協會抽查的會員單位反饋環保產業當前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圖源2023年上半年廣東省環保產業運行形勢分析簡報
那么,造成企業應收賬款規模增加、回款時間延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政府財政資金緊張,支付乏力;企業收益下降,周轉困難;項目進度延后;驗收周期長等。
環保業務營收連續多年全國排名靠前的廣東省尚且如此,其他省份也不容樂觀。
安徽省生態環保產業協會相關人員告訴記者:“安徽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上半年開展了全省生態環保產業運行形勢分析調查。參與調查的企業應收賬款總體增加。從調查結果來看,上半年有56.2%的企業應收賬款同比增加,25.0%的企業應收賬款基本持平,18.8%的企業應收賬款同比減少。造成企業應收賬款規模增加,回款時間延長的原因主要來自企業施工周期長回款慢,甲方貨款、工程建設費用、運營費用結算期長,政府部門付款延遲、政府方拖欠工程建設費用、運營費用、貨款等。”
02對不同的商業模式而言,應收賬款問題的評價標準不同
暨南大學會計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沈洪濤告訴本報記者:“我國A股環保類上市公司母公司層面,2022年應收賬款占營收均值是95%(極端值較大),中位數是60%;2021年均值是56%,中位數是46%;2020年均值是55%,中位數是45%。A股全部上市公司母公司層面,2022年應收賬款占營收均值是68%,中位數是26%;2021年均值是61%,中位數是25%;2020年均值是136%(有幾家公司母公司的營業總收入很小),中位數25%。均值容易受到極端值影響,如果有幾家公司的值異常高,就會拉高整體均值。如果要看均值,最好把極端值去掉以后再算均值。所以,中位數更可靠一些。前面兩組數據,第一組是A股環保類公司的,第二組是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比較可以看出,環保行業應收賬款占營收的比例確實比較高。”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薛濤告訴本報記者:“客觀來說,今年環保企業應收賬款的情況非常嚴峻,總體看,比去年嚴重。受疫情影響,去年很多企業都面臨政府拖欠的問題,因為很多地方政府確實財政緊張。這里應該注意一個問題,對不同的商業模式而言,如國企和民企、重資產企業和輕資產企業,其應收賬款問題的評價標準是不同的。比如,對于BOT公司,可以更多地關注其應收賬款的賬期有什么變化,比如原來是兩個月,現在變為半年了,則說明其這方面問題在惡化。對于裝備制造公司,可以關注其應收賬款占營收的比例。國家會通過多種措施幫助民企解困紓難,但如果不解決地方政府的稅源問題和收入問題,就很難從根本上緩解環保企業的應收賬款問題。但這不只是環保行業面臨的困境,依賴政府付費項目的企業都可能面臨這樣的問題。”
03部分企業現金流變差
安徽省生態環保產業協會相關人員告訴記者:“協會對2023年上半年省內環保產業運行形勢的調查結果顯示,80%以上的企業反應應收賬款比重大、回款時間長、回款難等問題。一方面,疫情三年帶來經濟下行的情況,不少地方政府迫于財政壓力,暫緩或延遲部分規劃中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環保新項目釋放減少。另一方面,工業企業產能減少,導致環保需求減少,爆發的業界最突出的‘老、大、難’問題就是‘應收賬款’問題。應收賬款拖欠在整個產業鏈條上傳遞,上游欠下游、總包欠分包。而應收賬款背后是支付模式的問題。這些企業的資金要么依賴自有資金,要么依賴政府的財政能力,一旦遇到經濟形勢不好、地方財政吃緊的情況,企業現金流就會受到重大影響。這種問題對中小微企業而言尤其明顯。”
此外,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負債情況均未見明顯改善。廣東環保產業協會對會員單位的抽查結果顯示,疊加回款難因素,58.3%的企業上半年現金流情況變差。在經營承壓明顯、資金鏈緊張的情況下,38.2%的企業表示再擴產投資的意愿減弱。
在這種背景下,一些企業為求生存,不惜“以低價換市場”。更有少數企業為降低成本,在原材料、零部件的選用上以次充好。專家告訴記者,這種選擇會加劇環保市場環境惡化,讓同質化競爭現象更為突出。為謀求短期利益而不惜傷害整個行業長期的良性發展是不可取的。
那么,民營企業應該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薛濤告訴記者:“壓縮規模、提高質量、加強技術創新,我認為這三點是最重要的。”
安徽省環保產業協會認為,安徽企業需要重視加強應收賬款管控、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型資金歸集模式、優化資金預算配置方案,進一步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同時,建議錨定一些重點方向,有的放矢。這些方向包括縣域環境基礎設施補短板、向“新環保”系統服務商轉型、《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釋放重大機遇、新污染物治理增量市場下沉到縣一級等。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