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看供水企業工程利潤占總利潤比值的變化情況,工程利潤是總利潤的1.36-3.16倍,是維持企業生存和供水廠網設施改造的主要資金來源。2021年嚴格實施清費順價以來,管網建設配套費(本次清理的價外收費)所產生的穩定現金流銳減,供水企業彌補供水業務虧損的資金沒有了,獲取金融機構貸款的信用保障也下降了。
4.長期以來成本——水價政策性倒掛,供水企業生存舉步維艱
規模大的省會城市、直轄市沒有問題,規模能力上去了,固定成本變化較小,可變成本可節約很多。供水行業長期普惠性水價政策,行業入口端,也就是成本端,完全是市場化了。出口端(供水價格)又嚴格受政府管控,國家層面政策和水價管理辦法,在各地實施以來,讓大多數供水企業經營狀況更加困難。
供水企業2011-2020年成本變化情況
分析供水企業2011-2020年成本變化情況,2011-2020年以來總成本、售水和制水成本、管網維修成本以及管網建設改造成本都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梁有國總結,供水行業因事權過低,發展滯后的系統性問題,已成為嚴重制約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鐵路電力等其他行業是“一票制”,一個文件國家發展改革委就可以批準,四川省有200多家供水企業,每個企業的水價、收費都是各個地方政府在管,所以,從本次交流中的關鍵詞詞頻來看,事權過低出現較高。
02“謀事在天,成事在人”,破冰之道思考
中國有句古話叫“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更多的是聽天由命。供水行業要反過來,要正確區分行業自身和外部環境兩方面的制約因素,以“謀事在天,成事在人”的精神去探索我們的生存發展之道。
1、直面問題,奮起直追
發展是硬道理,自我陶醉的小日子已經讓我們落后。借用城市供水規劃中的三句話: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水是農業、工業的血液,沒有水就談不上工業、農業的存在;水是城市發展的基礎,沒有水就沒有人類社會的今天。
供水行業作為城市發展唯一不可替代的行業,為什么沒有像其他基礎設施一樣受到重視和扶持?梁有國認為有三個原因值得大家思考。
第一,客觀上與小而散、事權層級過低相關。主觀上與我們行業長期缺乏危機意識是分不開的;
第二,行業不可替代,人卻不能懈?。?/p>
第三,要有“謀事在天,成事在人”的精神奮起直追,改革就是要思變謀發展。我們供水人,一定將供水事業作為自己的使命去維護和爭取,安穩的小日子已經不安穩了。
2、重新審視行業尷尬處境,多管齊下找準突破口
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是為了讓我們記住曾經失去的機遇,看清當前面臨的困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前行的路上,把握住發展的方向。那么,如何來實現目標呢?
首先,看清差距。各自為政,自給自足的滿足感已經轉化為生存危機;規模小,市場話語權不夠,也是制約供水行業發展的客觀方面。另外是自身發展理念方面,堅持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將會制約發展,把自己淘汰。
其次,找準方向。一是提高行業話語權的需要;二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三是爭取市場主體和擺脫各種干擾束縛的需要。
第三,探索發展路徑。問題方向理出來后,我們要找出發展路徑。改革是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的金鑰匙。我們需要打好三張牌,一是打好改革發展的金牌;二是主動突圍,打破區域限制;三是引進新的戰略合作伙伴,打造國有控股的新的混合所有制大集團企業。
第四,用好方法。做好政策法規研究,摸準特定時期的脈動規律;充分發揮官媒的宣傳教育作用,讓供水成為公眾關注自身安全、健康的熱點,這是一把雙刃劍,各地情況不一樣,需要大家認真思考對待;由于供水行業的管理事權層級過低,很多訴求沒有上傳通道。因此,應努力拓寬行業訴求的上傳通道,爭取人大、政協代表對供水行業的了解、關注,為供水行業健康發展建言。
梁有國強調,切忌監管部門與供水企業之間發生“囚徒困境”思維。監管層制定的政策不是把供水企業管得越死越好,而是要做好充分的調查研究和評估,把供水安全、水質和服務作為首要條件。政府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為公眾提供安全優質供水服務是政府的法定義務,公共供水企業只是受托提供該服務的執行人,不是法定義務人。因此監管部門出臺政策和執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的不平衡現狀,依法保護公共供水企業的合法權益,政府與供水企業不是管制與被管制的關系,而是契約和服務關系。這些問題非常重要,不搞清楚這些問題,供水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仍會迷茫。
梁有國用四句話作為發言的總結:
第一,供水的第一要務是安全保障;
第二,自來水的商品屬性老百姓是認可的;
第三,水價提高不會成為社會不穩定的風險;
第四,機場、農網與保障生命安全的供水孰輕孰重?答案一目了然。
因此,供水企業應該做相關政策研究,加強與政府溝通,在保證安全優質供水的基礎上,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及時向監管層反映供水的現狀和行業發展的建設性意見。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