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印發《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及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長效機制建設工作經驗》的通知,《工作經驗》梳理了各地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及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長效機制建設方面的工作經驗。
近日,環保督察風暴再襲,多省份以及部分企業在水環境治理方面再度暴雷,前不久,中國水網也曾報道《黑臭污水暗管偷排,灰白泥漿明渠入河....入河入海排污“閘門”如何守?》,就排污口治理提出相關建議。如何持續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和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作成為行業內外密切關注的話題。
近期,住建部印發《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及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長效機制建設工作經驗》的通知中,對各地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及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長效機制建設方面的工作經驗進行梳理,那些環保督察中問題頻發的省市,可以就政策層面”抄作業”了。
《工作經驗》就運行維護工作機制建設、管網運行維護保障、排水管理相關法規政策等方面提供參考和借鑒意義,未來或許也將在其他省市試行。
01成立市級排水公司、廠網一體打包運維……
《工作經驗》指出部分省市通過推行污水處理“廠網一體”運行維護;以排水分區為單元開展雨污分流工作確保成效,實現運行維護工作的創新。
1.推行污水處理“廠網一體”運行維護
北京市、重慶市、廣州市、深圳市、蘇州市,成立市級排水公司,結合污水處理廠服務范圍設置分(子)公司,或以行政區為單位成立區級排水公司,統一管理服務范圍內的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等設施,統籌撥付污水處理運營服務費和污水管網運維費用。
九江市、蕪湖市,城市政府將既有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與新建項目打包委托具備條件的企業進行統一建設和運維,實現“廠網一體”運維。
2.以排水分區為單元開展雨污分流工作,確保成效
浙江省、江蘇省、廣州市、深圳市,依據排水與污水處理規劃,以排口排查為基礎,明確溯源排查工作責任主體,開展達標排水單元建設、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等工作,城市排水主管部門定期對各區“排水單元達標”工作推進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同步實施小區與市政管網的雨污分流、混錯接改造,確保雨污分流工程覆蓋所有源頭小區,干一片、成一片。對實施雨污分流的區域以“雨水口無污水排放、污水管無雨水混接”為驗收標準,確保工程成效。實施雨污分流的區域,逐步“打開”截污閘(堰),恢復雨水通道,實現“污水入廠、清水入河”。
02保障管網運維經費,排除“錢”的大難題
《工作經驗》指出部分省市通過制定管網養護定額,財政足額保證;污水管網養護按效付費,提高污水收集效能;加強小區排水監管,統籌市政排水和小區排水管理,強化管網運行維護保障。
1.制定管網養護定額,財政足額保證
河南省、重慶市印發省級排水設施養護維修預算定額,明確各類排水設施養護維修工程項目費用標準,包括排水管渠鋪設、檢測、維修、疏挖、清洗和檢查井等維修、清淤、安全防護等養護維修工程的工作內容和各項工作的基價,合理確定設施養護維修工程費用,保障排水管網運維經費有據可依,財政部門按照定額制定排水管網養護單位預算,足額撥付養護資金。
廣州市根據城市排水管網養護定額以及近年的實際養護成本,每三年核算一次城市排水設施養護綜合單價,并按照“綜合單價×養護公里數”的方式,計算城市排水設施日常養護費,納入政府購買污水處理運營服務費中,由市財政足額保障。
南寧市、蕪湖市根據實際運維需求,通過合同約定維護養護經費標準,納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濟南市多渠道籌措資金,保障污水管網資金來源。每年將污水管網更新改造和運維經費列支專項預算,從污水處理費、城市建設綜合配套費、土地出讓金按比例列支。
2.污水管網養護按效付費,提高污水收集效能
廣州市將各區污水處理費統一收繳到市級財政,與政府補貼統籌用于全市管網運行維護費用。市級排水主管部門建立市政排水管網設施管理養護經費標準、質量標準、考核辦法、付費辦法等配套文件,并建立激勵合理、管理精細、使用高效的污水管網養護費用撥付機制,由市級排水主管部門統籌考核各區排水管網養護成效,按效付費,避免市級排水公司與區財政多頭對接,有效解決區級資金難以落實的問題。
廣州市建立污水處理運營服務費與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運行效能掛鉤機制。城市排水主管部門與城市污水收集處理服務公司簽訂特許經營協議,將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污染物削減量、管網和泵站運行水位、污水溢流情況等指標納入協議約定的績效考核體系。
3.加強小區排水監管,統籌市政排水和小區排水管理
蘇州市、常州市建立排水監管進小區相關制度,由城市排水主管部門對行政區域內的小區開展不定期抽查,重點檢查雨污混錯接等問題,提出問題整改清單,移交區排水主管部門、街道及所在區市政管網運行維護單位,監督責任單位整改落實。
蘇州市、常州市、揚州市、無錫市開展樓宇排水立管治理專項工作,減少立管污水、雨水混錯接。制定城市排水管理條例,明確規定新建、改建住宅,建設單位未在住宅陽臺(露臺)設置污水管道的,由排水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罰款。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