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泗河流經的十堰市茅箭區和丹江口市交界處,有企業將生活污水和生產廢水違法偷排進泗河。這一偷排廢水事件,也充分說明了對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的重要性。入河入海排污“閘門”如何守?氮磷問題成重頭戲,蘊藏哪些市場機會?
近日,據中國之聲報道,在泗河流經的十堰市茅箭區和丹江口市交界處,有企業將生活污水和生產廢水違法偷排進泗河,就在一個排污口旁邊還豎著湖北十堰泗河國家濕地公園的界標,而這里距離丹江口庫區僅十余公里。從現場發現,排污口流出的污水呈白灰色,直接排進泗河,入河的污水與河水形成鮮明對比。
污水直排入泗河(中國之聲記者 江曉晨 攝)
01河湖排污口情況復雜,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十分重要
據中國水網獲悉,污水偷排現場所處的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丹江口水庫的核心水源區,發源于十堰市茅箭區的泗河,是漢江的一級支流,也是十堰市五個入庫河流之一,流經十堰市多地最終匯入丹江口水庫。
丹江口水庫,位于漢江中上游,分布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水域橫跨鄂、豫兩省,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中國重要的濕地保護區、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
就在本月初,生態環境部剛剛來到湖北十堰調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環境安全工作。上級環保部門剛走不久,為何又出現黑臭污水和生產廢水偷排泗河的情況?
據附近村民反饋,岸邊企業往泗河里排放污水,因為害怕被發現,多是沒有規律地間歇性排放。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受到很大影響。
根據中國之聲的報道中顯示,記者4月21日下午得到反饋消息:泗河污水處理廠附近兩個工廠污水入河問題,基本屬實。涉嫌排水的兩家企業十堰惠豪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十堰隆泰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分別位于丹江口市六里坪鎮、茅箭區東城開發區,從事商業混凝土生產銷售經營。目前已對兩家企業立案調查,并要求立行立改。4月21日當天,兩家企業已部分停產,排水行為已停止。但是,刺鼻的黑臭污水究竟來自哪里?為何會偷排進泗河?截至中國之聲記者發稿時,當地環保部門的反饋回避了這一問題,尚未給出明確答復。
這一偷排廢水事件,也充分說明了對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的重要性。
對于目前部分河湖排污口布設密集、類型多樣、底數不清、主體不明、“微容量、重負荷”問題突出的情況,我們更需嚴格規范管理,通過流域統籌、分類施策,科學推進長效監管;并明確深化排污口設置和管理改革,建立健全責任明晰、設置合理、管理規范的長效監督管理機制。
02政策加碼:真刀真槍的時代來了
事實上,自去年起,國務院就已經開始重點關注入河入海排污口監測問題。
2022年3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標志著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正式全面啟動。《意見》指出將構建“受納水體—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單位”全過程監督管理體系,以有效管控入河入海污染物排放。(相關鏈接:入河入海排污口將全過程監管,管網、工業廢水、污水等領域要關注什么?)
同時,《意見》還將2023年底和2025年底作為兩個時間節點,提出兩個明確目標:
1.2023年底前,完成七個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點湖泊、重點海灣排污口排查;推進長江、黃河干流及重要支流和渤海海域排污口整治。
2.2025年底前,完成七個流域、近岸海域范圍內所有排污口排查;基本完成七個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點湖泊、重點海灣排污口整治;建成法規體系比較完備、技術體系比較科學、管理體系比較高效的排污口監督管理制度體系。
這也意味著,入河入海排污口的監管工作需要在三年內完成。《意見》中排污口排查流域涉及七個流域的干流和支流,覆蓋范圍較廣,從流域交叉程度來看,四川、河南、湖北、江蘇、浙江、湖南、安徽、云南、廣東、廣西、江西、山西、陜西等省份,流域干流和支流交叉較為密集,需要重點摸排。
今年,這些流域交叉密集的重點省份,也相繼出臺政策,快馬加鞭執行入河入海排污口摸排檢查的工作。此次事件中丹江口水庫附近的湖北、河南兩省,近期也先后發布相關政策。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今年2月25日,發布《河南省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方案》,指出2023年年底前,完成丹江口水庫、鴨河口水庫入河(庫),丹江、白河、唐河三大流域主要排污口排查,完成80%的溯源和30%的整治任務。
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今年3月15日,發布《湖北省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實施方案》,指出重點對24條干支流、24個重點湖泊、2個重點水庫,按任務清單和時間節點要求,摸清各類排污口底數,建立動態管理臺賬。其中丹江也是湖北省此次入河排污口監督工作開展的重點流域,并指出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重點清單的排污口整治任務,基本完成全省其他流域范圍內排污口排查,優先推進不達標水體匯水范圍內排污口整治。
但從此次爆出事件來看,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力度還需加大。結合國務院發布《意見》內容來看,各級省市在排污口排查工作完成后,需要進一步確定排污口責任主體。各地要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和政府兜底的原則,逐一明確排污口責任主體,建立責任主體清單。對于難以分清責任主體的排污口,屬地地市級人民政府要組織開展溯源分析,查清排污口對應的排污單位及其隸屬關系,確定責任主體;經溯源后仍無法確定責任主體的,由屬地縣級或地市級人民政府作為責任主體,或由其指定責任主體。責任主體負責源頭治理以及排污口整治、規范化建設、維護管理等。
也就是在未來,入河排污口將由責任主體負責排污口的治理、維護工作,誰污染、誰負責的時代已經到來。
伴隨4月20日,生態環境部印發的《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的公開。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將進入真刀真槍的時代,《征求意見稿》罰則章節中明確違法設置的責任追究。
《征求意見稿》中對違規設置排污口、拒不整改等情況,根據情節嚴重程度,處以不同金額罰款,審批或者監督不當下,依據情況,也將對行政單位、行政人員進行追責。
綜合來看,政策層面已經為排污口摸排、管理、監督上了最后一道“緊箍咒”。
03氮磷問題成重頭戲,蘊藏哪些市場機會
國家層面,日益高度重視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管的大勢不可逆,但外部監管是一方面,內部根治也不能忽視。那么影響河流、近海水質的根源問題在哪里呢?
總氮和總磷問題就是“元兇”之二。近年來,入河入海總氮與總磷通量已成為河流、近海水質改善的關鍵,長期備受關注。
總氮問題方面,今年年初,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作工作報告時指出了渤海入海河流總氮濃度持續反彈的問題。3月,黃潤秋先后在河北省和遼寧省現場調研入海河流總氮管控與治理情況,并指出部分入海河流總氮問題較為突出。
總磷方面,長江干流作為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一些斷面經常出現總磷局部高值,汛期污染強度大等問題,國家將總磷污染控制作為下一步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點攻堅方向。2022年9月,生態環境部會同發改委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了《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目前,江西、湖北、湖南、江蘇等六個省份已經出臺印發了流域范圍內的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總磷污染治理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關注長江流域總磷污染防治工作(詳情點擊:水司司長、兩會代表都關注的長江總磷污染防治,市場應該抓住什么?)
那么,在這一次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管的大背景下,作為環保企業該如何參與進來,尋求市場機會呢?
具體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環境監測、監測市場:既然要對入河入海排污口進行監管,必然繞不開對水環境水質的監測、檢測。根據《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第二十條,入河排污口建設應當符合相關規范要求并在明顯位置樹立標識牌,設置監測采樣點或者必要的檢查井,便于現場監測和監督檢查。鼓勵有條件的安裝水質水量在線監測或者視頻監控系統。
管網:去年3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提到“對于城鎮污水收集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生活污水散排口,原則上予以清理合并,污水依法規范接入污水收集管網。”排污口合并過程中新接入的污水收集管網,或將釋放大量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工程。在生態環境部2020年,長江、渤海流域整治過程中,一位生態環境部執法局有關負責人指出,僅在一年內,重慶渝北區、兩江新區,江蘇泰州市,河北唐山市,山東煙臺市累計實施治理示范工程100多個,直接投入治理資金30余億元,帶動社會投入數百億元。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海洋綜合治理研究室副主任孫家文在接受《中國環境報》采訪時也表示,在城鎮方面,要持續加強城鎮污水管網建設,大力推進城鎮雨污管網混錯接改造、更新、破損修復,提高污水收集效能,因地制宜實施雨水設施改造工程。
污水廠提質增效:2020年,僅煙臺市的排污口監測中,就有35家涉氮重點企業和25家污水處理廠按照要求全部安裝在線自動監測設備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這也提示廣大污水處理廠,要不斷提質增效,做好自我監測和監督。
工業廢水:工業排污口作為入河排污口的重點之一,包括工礦企業排污口和雨洪排口、工業及其他各類園區污水處理廠排污口和雨洪排口等。前文中提到的偷排事件的主要涉事主體,就是工業企業。《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工業及其他各類園區或各類開發區內企業現有排污口應盡可能清理合并,污水通過截污納管由園區或開發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統一處理。工業及其他各類園區或各類開發區外的工礦企業,原則上一個企業只保留一個工礦企業排污口,對于廠區較大或有多個廠區的,應盡可能清理合并排污口。”
原則上保留一個排污口,意味著未來大量工業廢水不知去向的情況將可能被杜絕。這無形中對工業企業與工業園區在環保方面加了一層碼,未來或將釋放相當客觀的工業廢水處理市場。
農村污水、垃圾等基礎設施:農業排口也是入河排污口的重中之重。農村方面,孫家文表示,要緊盯農村生活污水與生產生活垃圾治理、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重點領域,加強源頭控制,堅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農村特點的治理方式,持續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提升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