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新聞 > 正文

2022年和新時代10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哪些成就?

時間:2023-03-08 10:13

來源:生態環境部

評論(

2月16日至17日,生態環境部召開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總結2022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分析當前面臨形勢,安排部署2023年重點任務。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出席會議并講話,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出席會議并作工作報告。為更好地學習宣傳貫徹會議精神,我們從2月24日起推出“劃重點”系列,今日推出“成就篇”,展示2022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成效~

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

認真抓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宣傳闡釋

? 穩步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建設,與中宣部共同編寫出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

? 連續4年舉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

多措并舉支撐服務穩住經濟大盤

? 加快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審批,全年審批重大基礎設施和資源開發等項目環評180個,涉及總投資超過1.9萬億元,全國共審批12.3萬個項目環評文件,涉及總投資23.3萬億元。

? 建立推進“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重大工程實施機制,組織開展第二批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指導各地擴大有效投資。

? 建立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簽約項目環評臺賬,確保2700多個項目如期完成環評手續。

扎實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 深入推進區域重大戰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著力打造綠色發展高地。

? 推動“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落實落地,組織制定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指導意見。

? 嚴格“兩高一低”項目環評審批,加強督察執法,堅決遏制一批“兩高一低”項目盲目建設。

? 出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著力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技術方法和工作路徑。

扎實完成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組織對5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例行督察,受理轉辦群眾信訪舉報1.18萬件,絕大多數已辦結或階段辦結。

? 中辦、國辦印發《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辦法》,持續推動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第一輪督察和“回頭看”整改方案中明確的3294項整改任務,總體完成率超過97%;第二輪督察整改方案明確的2164項整改任務,已完成近60%。

? 繼續牽頭攝制2022年度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共交辦地方各類突出生態環境問題234個。

引領推動《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 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向大會高級別會議開幕式致辭,為大會成功注入強大政治推動力;組織召開近40次主席團會議、100多場不同層級的雙邊和多邊會議。

? 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和公道正義立場,推動大會通過了兼具雄心又務實平衡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 布設“中國角”,舉辦30余場邊會活動,8個省份主辦特色活動,大力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功講好中國生態文明故事,得到參會各方的積極響應和高度評價。

全力防范與化解生態環境領域風險隱患

? 全面排查生態環境領域各類風險隱患,分類制定應對措施,我部還直接調度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43起。

? 與應急管理部建立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聯動工作機制,推進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和廢棄危險化學品等危險廢物風險集中治理。

? 完成全國1萬余座尾礦庫環境風險排查,積極推進治理重復信訪、化解信訪積案。

有力保障核與輻射安全

? 印發實施“十四五”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規劃,完成核與輻射安全隱患排查三年行動。

? 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力量,增加一線監管人員編制。

? 強化核安全文化建設,成立中國核安全與環境文化促進會。

? 頒發6臺核電機組建造許可證、2臺核電機組運行許可證。全國55臺運行核電機組、17座在役民用研究堆、19座民用核燃料循環設施安全運行,在建核電機組和研究堆建造質量整體受控,未發生國際核與輻射事件分級表(INES)2級及以上的核事件和事故。

? 圓滿完成《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聯合公約》第七次締約方大會履約任務。

強化系統觀念,

統籌推進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

持續推進藍天保衛戰

? 印發實施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

? 新增25個城市納入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支持范圍。

? 累計完成2.1億噸粗鋼產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和4.6萬余個揮發性有機物(VOCs)突出問題整改。

? 加大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管力度,全面加強柴油車環保達標監管,連續五年開展機動車檢驗檢測機構“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督促6家車企實施環保召回。

? 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納入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的企業達到35.5萬家。

? 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開展10輪次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監督幫扶,指導地方精準發現并解決各類環境問題3.2萬余個。

? 印發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持續推進碧水保衛戰

? 印發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

? 國辦印發《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轉發《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行動方案》,全面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全國累計排查24.5萬公里河湖岸線,查出入河排污口16.6萬余個,31%完成整治;長江、渤海排污口溯源任務完成9成以上,推動解決2萬多個污水直排、亂排問題,完成黃河中上游及汾河流域6省30地市入河排污口排查。

? 推進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工作,開展水生態考核試點監測。加強長江流域磷污染綜合治理,印發《長江流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編制指南》。

? 實施長江經濟帶和沿黃省區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推動1900余家工業園區建成2100余座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解決了400余個污水管網不完善、違法排污等問題。

? 啟動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污染狀況調查評價,持續推進“清廢行動”。

? 鞏固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成果,推進縣城及縣級市黑臭水體整治。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全國累計劃定19633個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

? 推動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實施入海河流水質改善和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行動。推進美麗海灣建設,“一灣一策”精準落實1682項重點任務措施,開展重點海灣專項清漂行動,強化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發布首批26個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持續推進凈土保衛戰

? 開展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指導受污染耕地集中的縣級行政區開展耕地重金屬污染成因排查整治。實施124個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項目。

? 部署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回頭看”,累計將1744個地塊納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持續推進13個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21個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

? 全國新增完成1.6萬個行政村環境整治,600多個畜禽養殖大縣完成污染防治規劃編制,在26個地區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與治理監督指導試點,將15個城市納入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900余個國家監管的農村黑臭水體完成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1%左右。

? 在1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和8個特殊地區全面啟動“無廢城市”建設。

? 印發實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將14種類新污染物納入重點管控清單。

不斷加大生態保護監管力度

? 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持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

? 出臺《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試點。

? 印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工作方案,完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年度人類活動變化監測。組織開展“綠盾2022”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出臺《關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銷號的指導意見》。

? 印發《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技術指南(試行)》,完成10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實施成效監督評估。

? 授牌命名106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8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和51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授牌表彰第三屆中國生態文明獎和“2020—2021綠色年度人物”。

認真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工作

? 配合有關部門制定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

?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平穩運行,截至2022年年底,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3億噸、成交額104.75億元。聯合有關部門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

? 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指南》。編制2015—2020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

? 組織23個地方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發布第四批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

? 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會議取得于我有利成果。

深化改革創新

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

推動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 深化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全國5.2萬名執法人員統一著裝,生態環境執法執勤車輛統一標識。

? 印發《關于推動職能部門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編制《生態環境部權責清單》。

? 印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管理規定》,新增賠償金額40億元。

? 出臺《關于加強排污許可執法監管的指導意見》,累計將344萬余個固定污染源納入排污許可管理范圍。

? 實施行政許可事項清單管理。修訂《生態環境統計管理辦法》。

? 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第一披露周期將有8.5萬余家企事業單位依法披露環境信息。

不斷完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

? 推動黃河保護法、黑土地保護法出臺。配合全國人大環資委開展環境保護法實施情況執法檢查、修訂海洋環境保護法。組織開展噪聲污染防治法系列宣貫活動。

? 印發“十四五”生態環境標準工作方案,發布80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印發“十四五”環境健康工作規劃。

有效提升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水平

? 聯合最高檢和公安部,連續3年開展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專項行動,2022年各地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案件805起、涉嫌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環境違法犯罪案件232起。

? 全國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共下達環境行政處罰決定書9.1萬份,罰沒款數額總計76.72億元。

? 持續開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達標排放專項整治,全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動監測數據達標率超過99%。

? 搭建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監管平臺,不斷推動衛星遙感、無人機、走航車等“空天地”一體化高科技裝備綜合運用。探索對4.5萬余家企業納入正面清單分類監管。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

全面加強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

? 全國大氣、水、土壤、海洋等監測網絡體系運行總體平穩。成功發射三顆生態環境衛星,積極探索“五基”協同立體監測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碳監測評估試點,火電行業CO2自動監測數據與我部聯網。

? 組織開展全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評估試點、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監測試點。從嚴懲處未批停運、嚴重人為干擾國控站點等行為。

著力強化資金支撐保障能力

? 會同財政部安排生態環境資金621億元,比上一年增長8.6%。建成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引導金融機構授信金額達到1378.2億元。

? 組織各地開展2022年資金項目監督自查,推動問題整改。對六省開展中央財政資金項目監督幫扶,督促指導各地規范資金使用和項目實施。

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和國際合作

? 完成“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生態文明建設單元等多個展區籌展工作。

? 深入落實“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成功舉辦2022年六五環境日、全國低碳日國家主場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對六五環境日親致賀信。不斷完善例行新聞發布制度。持續推動2101家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

? 完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等合作平臺。成功舉辦國合會2022年年會暨30周年紀念活動。舉辦第三次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首次金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等活動。認真履行《蒙特利爾議定書》《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斯德哥爾摩公約》等國際環境公約。

勇于自我革命

持續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扎實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宣傳貫徹

? 制定印發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實施方案,認真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全面”和“五個牢牢把握”,采取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基層黨組織理論學習、宣講報告會、專題培訓等形式,迅速興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

持續深化政治機關建設

? 將講政治的要求貫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全過程。深化中央巡視整改成果轉化,開展部黨組第八輪巡視,實現巡視全覆蓋。

? 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認真開展“學查改”活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

? 全面推進基層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建設“四強”黨支部。系統謀劃推進部系統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加強對年輕干部的教育管理監督。

持之以恒推進黨風廉政建設

? 集中開展以案為鑒專題教育暨黨風廉政教育月活動。加強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行為常態化管理。制修訂生態環境部公務員辭去公職后從業行為限制清單。

? 持續深化糾“四風”、樹新風,指導地方深入整治生態環保領域“一刀切”和“未立先破”等問題。持續精文減會,全年發文和會議數量進一步壓減。

? 優化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生態環境執法工作流程,持續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精準運用“四種形態”,依規依紀依法做好問題線索處置和執紀審查工作。

2022年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目標順利完成

? 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率為86.5%,超過時序進度0.9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比率首次下降到1%以內;全國PM2.5平均濃度29微克/立方米,首次降低到30微克/立方米以內。

? 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87.9%,同比上升3.0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0.7%,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氮氧化物(NOx)、VOCs、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等4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同比分別降低5.5%、3.7%、2.1%、6.8%,圓滿完成年度目標。


編輯:李丹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