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扎實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全力支撐服務經濟運行整體好轉。貫徹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研究生態環境促進穩增長政策舉措。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持續加強落地應用。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強化重大投資項目環評服務保障。著力推動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工程項目實施。開展中央生態環境資金預儲備項目清單編制試點,研究出臺金融支持生態環保項目政策與措施,跟蹤指導并規范實施EOD項目,持續加大中央生態環境資金項目監督力度。推進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
積極推動減污降碳協同。開展多層次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加強碳排放強度目標完成進度分析評估和預測預警,推動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轉變。做好全國碳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管理工作,研究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加快建立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長效機制,扎實開展碳排放領域監督執法。制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編制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健全溫室氣體清單編制體系,推動建立排放因子庫。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低碳城市建設試點,指導氣候投融資試點地方建立項目庫。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試點。
(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扎實推進藍天保衛戰。推動出臺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著力推動天然氣管網、電網、熱力管網、鐵路專用線、廊道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礦山、港口碼頭、大宗貨物運輸企業推動電動重卡等清潔運輸方式廣泛應用。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穩妥推進重點區域平原地區散煤清零。高質量推進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有序推進水泥、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持續推動鍋爐、工業爐窯綜合治理。開展重點行業VOCs深度治理。加強柴油車、非道路移動機械及成品油全鏈條監管。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農業大氣氨排放控制試點。深化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加強重污染天氣績效分級和差異化管控。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組織開展聲環境功能區劃評估。做好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環境管理。
扎實推進碧水保衛戰。推動印發實施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制定重點任務措施清單。持續推進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研究制定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評分細則。強化長江流域磷污染綜合治理,深化長江經濟帶和沿黃省區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全面實施入黃支流消劣整治,推進歷史遺留礦山污染狀況調查評價。組織開展2023年城市(含縣城)黑臭水體整治行動。研究出臺入河和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及配套技術規范,規范排污口設置審批。鞏固提升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強化重要湖泊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深入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扎實推進“一河一策”的沿海城市入海河流總氮治理與管控。因地制宜開展美麗海灣建設,穩步開展重點海灣專項清漂。加強海水養殖、海洋工程和海洋傾廢、海洋垃圾監管。強化海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準備與應急能力建設。全面實施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線調查。聯合開展“碧海2023”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行動。
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推進受污染耕地集中的縣級行政區土壤重金屬污染源應查盡查、分階段治理。強化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項目實施成效。穩步推進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回頭看”。加強在產企業和關閉搬遷企業地塊土壤污染管控,強化質量控制和監督管理。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繼續開展重點污染源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評估,實施化工園區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工程與修復試點。新增完成1.6萬個行政村環境整治,逐步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體系,對不正常運行的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分類整改。持續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整治。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強化農業面源污染調查和監測評估。
加強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深入推進“無廢城市”高質量建設。深化鞏固禁止洋垃圾入境工作。開展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深入推進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改革,推動危險廢物重大工程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大力推進危險廢物信息化環境管理。推動落實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組織完成首輪化學物質環境信息調查,啟動新污染物治理試點工程。深化落實尾礦庫分類分級環境監管制度。扎實開展長江經濟帶尾礦庫污染治理“回頭看”和黃河流域尾礦庫綜合治理。持續推進白河縣硫鐵礦區、“錳三角”地區污染治理。深入開展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防治,加強涉鉈污染源排查整治。
(四)切實維護生態環境安全
持續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開展“綠盾2023”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開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完成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實施生態環境成效評估,選擇重點區域組織開展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推動出臺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規劃,更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
嚴密防控生態環境風險。嚴密排查和防范各類環境風險隱患,編制風險隱患清單并定期調度。強化“一廢一庫一品一重”等重點領域環境隱患排查和風險防控,提升預警預報和風險防范水平。深入實施重點河流突發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圖”,持續推進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健全跨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開展環境應急演練,及時妥善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推動建立環境應急監測支援基地和跨境應急監測保障基地,加強環境應急指揮信息化建設,推進應急實訓基地建設。按職責協調推進環保設備設施安全生產工作。
(五)嚴格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持續提升核安全監管體系和能力。進一步加強國家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建設。修訂核與輻射應急預案,加快推進區域核與輻射應急監測物資儲備庫立項建設,加強核與輻射監測網絡建設,做好近海輻射環境專項監測。繼續加強核安全技術能力和監管隊伍建設,提升信息化監管水平,推動構建與我國核事業發展相適應的現代化核安全監管體系。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