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今年的跨年演講中提到了一個詞——“K型時代”。這一概念,是借鑒經濟學家講的U型復蘇和V型復蘇,認為以后的經濟復蘇接近K型分化,一部分經濟體反彈上升,另一部分則繼續走低并傾向惡化,“一個行業的利潤,很可能只集中在少數能應對變化、實現創新的企業中”。這是他用平均每年走訪近70家企業,從宏觀經濟、資本市場、全球化等多個維度思考得出的結論。
若經濟發展真的進入了K型時代,我想環保產業(包括環衛)是無法獨立于“時代”之外的。包括從事環衛業務的企業在內,“環保企業”的業績將逐漸分化,最終形成少部分企業發展成為巨無霸,大部分企業倒下的局面。
遂作此文,探討其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哪些環保企業會成為上升的,路在何方?哪些會成為下滑的,怎么扭轉結局?……
同時,也將此文作為2022年的獻禮,給所有為環保事業奉獻的同仁志士,信任天人和國真的用戶,關心我的親朋好友,和與我一起奮戰的小伙伴們!
個人淺見,不對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國進民退的背后是聯姻經營
近幾年,環保企業的并購潮橫掃整個行業,每一個上規模的民營企業都“難以幸免”。國進民退是大背景,近看實則是自愿聯姻,共同經營。國有企業向前邁一大步,民營企業退居其后,很少有買賣交易后各奔東西的。
具體講,很多國有企業已經進入環保產業,如葛洲壩、三峽、中廣核等;還有一些正加快步伐趕在路上,如中節能、首創、中再生等。好像國字號企業沒有深入參與環保產業就是失職似的。參與的方式很多,最快的是收購,民營企業無論規模大小、上市與否,跟國有企業站在一起,都是小巫見大巫,若是不幸遇到經營困難的情況,成為國有企業的囊中之物是必然。
收購的模式有多種,包括全額和部分收購兩種情況,部分收購又分控股和不控股,還有原有人員是否留下。一般,國有企業采取部分收購控股模式,原有人員保留,尤其是經營管理和核心技術人員,實質是合作經營。合作的特點是公私兩種文化和體制的融合,控制權歸國有資產代表,經營權掌握在民營企業家(或經營團隊)手里,融合不了的話就成兩權分離的狀態。
大家知道,最難做的事是管人,一個體制內團隊間的磨合很難,兩種體制內團隊間的磨合是難上加難。特別是磨合主體人的心態和追求不一致,企業不是國有企業代表人的,自然會追求眼前和近期業績與利益;民營企業家出讓公司控制權,心態會從創業轉向收山、從攻到守,進入退的狀態,在穩中求發展。至于企業文化的重塑,和企業發展能否基業長青,可能沒有人太關注了。
企業在民營企業家手里時,企業家在創業狀態下全力以赴,不存在與很多新伙伴和體制外伙伴的磨合,企業不能很好地持續經營了。通過國有企業的收購,帶來上述新難題,與給企業投入資金和市場相比,利弊關系可能不好說,至少兩種可能都存在(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若弊大于利的話,注入資金等給企業帶來的短暫繁榮過后,將是更艱難的經營。
資金能解燃眉之急,市場能增加業績,這些正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其副作用往往被忽視,尤其是給市場同時打擊了市場開拓能力,并容易形成依賴。合并過程的初期領導主要精力在內部人事上,很難匯聚力量做開發,尤其是支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技術產品。來自外部的壓力,又會加劇內部的矛盾,結果很可能是重演“攘外必先安內”的結局。
當然,處理好的話能形成互補和平穩過渡。而現實是至今已成功解決的少之又少,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今年有關企業高管離職現象已經是給出的信號。還會有更多的人力隱患在后面,新技術產品屬于智能化和平臺化方面的,需要跨界人才(環境+互聯網)和相應的寬松機制(如試錯機制),國有企業面臨的挑戰不僅是跨界人才短缺,還有許多傳統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就業安置問題。
二、K型時代的企業是興衰經營
做任何事都有風險,尤其是跨體制并購企業,風險大是必然的。國進民退帶來的一個結果,是我國環保產業的國有化,并被國有企業主導。若國進民退不成功,意味著我國環保產業的失敗,影響的是國家環境保護戰略。從這個角度講,做好風險防范十分必要,樹立憂患意識,做各方面的準備工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國進民退的隱患有很多,盤點出來分工合作來應對。最大的風險還是人的問題,前面已經闡述,這個問題相當于一對性格反差很大的夫妻,要一起過日子相互靠攏包容,或一方完全改變服從于另一方,都不容易,需要較長時間的努力磨合。夫妻兩個人有七年之癢的說法,企業人之間的磨合更復雜,需要的時間可能更長。最大風險不是管理成本高,而是機會成本太高,很可能過程中就出局了。
在國家近期制定的發展戰略中,2030年有重要節點:一是智能化水平處于國際領先,80%以上的企業要完成轉型升級;二是碳達峰,需要智能化的手段和平臺化的監管,實現節能、降耗和增效,并獲得國際上的公認(包括數據的可靠性)。兩項任務都很艱巨,需要環保產業的全面升級轉型,這是正在面臨的第二個風險。
企業升級轉型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思想意識、管理模式、技術產品等的全面升級,對于剛完成并購處于內憂外患情況下的企業,無疑是一個更難逾越的挑戰,跟不上可能連企業生存都存在風險。已實施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發展戰略的企業,還有成功升級轉型的可能性;若現在還沒有行動的,基本上沒有了希望,應把工作重心盡快轉移到如何讓企業損失更低上。
產業的升級轉型與前期企業的并購,有性質上的區別:前期是共同發展,后期是興衰經營,甚至是重新洗牌。當然,這是時代更替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生態系統的適者生存和優勝劣汰。重要的不是硬實力,而是軟實力,尤其是思想觀念的與時俱進和行動的快速堅持。
特別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把發展工業互聯網定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并鼓勵支持雙跨平臺建設,很快進入產業融合階段,產業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度增加,各產業利弊要素的影響都會被稀釋或削平。很多環保大企業躺在政府補貼保險箱的狀態,必然會受到沖擊,尤其是在政府財政緊張到發不出工資的情況下,企業將面臨斷糧也不能餓死的挑戰。
還有,跨界人才短缺不僅會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在快速發展時代還會影響企業的興衰存亡。我國高校還沒有培養跨界人才的專業,相應企業人自己學習和培養,顯然這又不是國有企業的優勢。雖然文山會海現象有了很大改進,環境氛圍和機制卻難形成,傳統專業技術人才在幾年時間內完成跨界轉型,的確是一大難題(2030年企業有80%變成智能化的,相當于有80%懂智能化的跨界人才)。
寫到這里,對華為公司的“第一要務是活著”,有了一定的認知。從以上兩大風險分析,就可以看出國有企業并購后的興衰存亡問題,是企業經營的第一要務。顯然,第一選擇是向生的方向努力,設備的智能化和運維的平臺化,以及配套的管理機制,是擺在企業面前急需落實的重要任務。
三、智能化和平臺化企業主導未來
按照上述國家發展戰略規劃,包括近期出臺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安全生產法(升級)”、“數字化”和“一網統管”等法規政策計劃,大部分設施要變成智能的,運營監管要在網絡平臺上完成,表明智能化和平臺化是企業下一步發展的方向,或智能化和平臺化企業將成為我國環保產業的主力軍。
據報道我國工業智能化率約20%,環保產業智能化率偏低,也就是說要有80%以上的企業,在接下來8年的時間內(到2030年),完成智能化和平臺化升級。按照互聯網行業特性,行業內企業主要由智能化生產企業和平臺建設運維企業構成。首先解決的是傳統企業和設施升級,其次是新建(制造)企業和設施。升級是發展,也是優勝劣汰的過程,勝出的企業一定是率先行動并持之以恒者。
有專家說環保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確切說是進入降本、增效、提質、綠色和安全,可概括為可持續增效發展階段。對于環保企業來說,很多收入主要來自于政府補貼,企業的關注點自然在怎么獲得更多的政府補貼上,伴隨競爭的加劇和政府補貼的規范化,企業的利潤主要來自于內部挖潛,生產過程的降本增效成了新的關注。
我國發展工業互聯網的第二個三年計劃中,明確界定發展工業互聯網的目的,是降本、增效、提質、綠色和安全。從這個角度講,環保行業的智能化和平臺化企業,將在下一步發展中擔當主要角色和重要使命。在自動化發展不到位的情況下,需要進行智能化升級和產業間的深度融合,實現全產業鏈上的大數據挖掘和可追溯。
再看一個具體事例。有機物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業務,包括從生活垃圾中分出來的,和農業生產中剩下來的,在環保產業中占較大比重。從1990年計起的話,至今30余年的歷史,其綜合利用工藝沒有大變化,技術裝備在不斷改進,但是有機廢棄物的利用率,從60%到75%凈增加了15%,平均10年增加5%。
利用傳統工藝技術提升利用率越往后越難,可以預測,在接下來的10年里,有機質利用率凈增不會超過5%。而利用智能化和平臺化技術裝備,有機質利用率凈增加15%以上,凈增效20%以上。可以明顯看出,智能化和平臺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接下來環保產業的主流。
四、K型時代企業興衰的經營之道
按照以上分析和規模大小,未來環保企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大規模的平臺企業,主要是從事平臺建設運維的,參考消費互聯網,數量會有幾家,發展速度不會指數級增加,倍數是有可能的;二是中小規模為平臺做配套服務的企業,特別是從事軟硬件生產的,規模不會太大,數量比較多,成為越來越專業化的高精尖企業。
哪些企業會成為數量不多的大企業,和數量較多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是已在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的賽道上,并有一定的實力和環保行業的競爭優勢,很可能是來自環保行業外的“野蠻人”,和現在已升級轉型的中小環保企業。而現有大的環保企業,尤其是人員依賴性的,很可能會率先退出歷史舞臺。即接下來的競爭是興與衰、生與死的關系,而且會在轉型過程中,快速生長或衰退死亡,正是K型時代的表現。
如何成為K型上斜線的少數巨無霸環保平臺企業?這是很多大企業正在追求的。遺憾的是,成功的網絡平臺企業基本上都是民營企業,如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進入工業互聯網階段,國有企業仍然沒有表現出優勢來,工業互聯網企業前十強和前50強,國有企業(包括混合所有制)占比很少。
事實上,現在開展環保和環衛行業互聯網平臺及其相關業務的企業,多是民營企業,如青島國真智慧、上海威派格、浙江聯運、北京中環潔等。國有企業要捍衛其領導地位的話,投資或并購環保互聯網平臺企業仍然是一個有可行性的選擇。既然國有企業不具備構建平臺的優勢(曾寫文闡述過),投資不控股的方式較有利,至少初期發展階段不控股,或控股不控經營權。
對于經營軟硬件的企業,技術開發是關鍵。現實是國有企業在技術開發上,普遍不具優勢,而且這種形態延續了較長時間。盡管有的國有企業專門成立了智慧或數字業務部門或公司,但在新開發推廣的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依然沒有看到其表現出的優勢。也就是說要成為大量與巨無霸平臺企業共存的生態伙伴,民營企業仍然具有先天優勢,如深圳銳明、上海深藍、天人環境等。
因此,要成為新賽道或進入增長第二曲線的智能化和平臺化企業,民營企業比國有企業有明顯的先天優勢,很可能成為新一輪環保企業的佼佼者,從獨角獸到巨無霸。政府監管也要依賴于行業平臺企業,給國有企業很大的挑戰和壓力。要保持我國環保產業國有化主導的性質,的確有很大的風險,需集大家的智慧來研究攻克,至少要避免有國有性質的企業,一邊倒向K型的下行線。
“數萬環保工程公司面臨生死局”,這是在“青山產業評論”中看到的類似觀點。很多有識之士,關心關注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從不同角度對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進行了探討,并給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其中,青山產業評論不但專業度高,而且論點深刻明了有理有據,語言通俗易懂接地氣,是我學習的榜樣。
本文主要是以國家的戰略規劃政策法規為依據,結合行業發展的現狀,和個人近三十年從事環保及有關工作的感悟,給出的不成熟想法。這些想法也是有前提條件的,想法本身不一定有價值,期望從行業所處時代大環境出發,以從行業外向行業內看的視角,結合體制對人和事的影響作出的一點思考,能對大家有一些啟發、提醒和借鑒意義。
祝愿更多環保企業人進入K型時代的上行線,將下行線的損失減少到最小!祝愿有國有性質的環保企業在這次升級轉型中,能通過機制創新再領風騷,領銜擔當我國環境事業之大任!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