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優化煤炭消費結構
嚴控鋼鐵、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業煤炭消費,新(改、擴)建建設項目實行用煤減量替代。在滿足電力和熱力需求的前提下,從嚴控制煤電新增產能,持續淘汰煤電落后產能,推動煤電結構優化和綠色低碳轉型。加大燃煤工業鍋爐、爐窯清潔能源替代力度。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嚴禁劣質燃煤流通和使用,縣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散煤清零。
4.大力節約能源資源
強化能耗強度降低約束性指標管理,增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堅決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實施節能重點工程,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著力提高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能源利用效率。加強城市照明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全過程管控,嚴格控制景觀照明與道路照明亮度和時間。加大節能科研力度,鼓勵先進節能技術、裝備和產品推廣應用,加快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與數據運用。開展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資源效率對標提升行動。
5.優化交通運輸格局
統籌區域全局規劃,加強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改善交通運輸結構。打造綜合交通樞紐,提升交通體系運行效率,促進多種交通方式實現無縫連接。建設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為骨干的城際交通網絡,利用干線鐵路開行城際列車,提升城際鐵路便捷度。加大貨運鐵路建設投入,加快“廣安—長壽—涪陵”“長壽—梁平—開州—達州”等貨運鐵路專用線建設進度。進一步提升長江干線航道通航能力,推進沱江、嘉陵江、渠江、涪江等支線航道互聯互通,依托宜賓港、瀘州港、南充港、廣安港、樂山港等港口,提高水路貨運服務能力。減少公路貨運量,增加鐵路、水路貨運量,發揮鐵路、水路在大宗物資長距離運輸中的骨干作用。
(二)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
1.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堅持以水定產,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新興產業比例,實施提升優化傳統產業和加快發展新興產業“雙輪驅動”。嚴控鋼鐵、水泥、煤炭、電解鋁、平板玻璃(光伏壓延玻璃和汽車玻璃除外)等行業新增產能,嚴格執行產能減量置換。加快30萬千瓦以下燃煤機組淘汰。禁止在長江干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擴建化工園區和化工項目,按計劃推動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強化成都極核引領,全面推進區域綠色制造,對標國際領先水平,全面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評價認證,大力推動食品、輕工、紡織、機械、化工等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提高清潔生產、綠色生產水平,加快向智能化、綠色化和高端化轉型。以裝備制造、汽摩產業、冶金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為重點,整合先進環境治理方案。圍繞川南渝西、川東北渝東北融合發展,鼓勵建材、燈飾照明等傳統制造業集聚發展。
2.培育綠色新興產業集群
提升綠色內涵,培育綠色產業集群,加強綠色制造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通用航空、臨港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成門類齊全、裝備先進、富有活力的綠色產業體系,培育綠色經濟增長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開發、污染治理等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積極引領新興產業高起點綠色發展。圍繞川南渝西、川東北渝東北融合發展,打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發展集聚區。
3.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
推進存量產業綠色化改造和綠色產業增量培育。提升節能環保產業能級,加大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發展成都、自貢、德陽等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加快自貢等老工業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建設沱江綠色發展經濟帶,聯動打造區域綠色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壯大清潔能源產業,建設國家一流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科技創新基地,加快打造“成渝氫走廊”,培育氫能產業生態圈,在四川天府新區探索開展能源互聯網模式創新試點,發展樂山光伏全產業鏈集群。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加快推動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方向轉型。
4.促進資源綜合循環利用
加快“城市礦產”基地建設,提高處置設施利用效率。通過耦合產業促進工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以省級以上工業園區為重點,持續推動園區循環化改造,到2025年,具備改造條件的省級以上園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推進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城市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基地、農林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加快廢鋼鐵、廢銅、廢鋁、廢鉛、廢鋅、廢紙、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等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加強再制造產品認證與推廣應用。
(三)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方式
1.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
加強種植業污染防控,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推進有機肥料替代化肥,提倡高效施肥,加大測土配方施肥推廣力度。研發、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發布綠色投入品產品目錄。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到50%,化肥利用率達43%,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
2.加快推進綠色健康養殖
加強畜禽養殖分區管控,優化畜禽養殖布局結構,推進種養平衡,促進農牧綠色發展。嚴格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監管,依法嚴查環境違法行為。切實推進本地《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的落實,加強禁養區、限養區和養殖區分類管理。推動水產生態健康養殖,合理確定水產養殖規模。推廣池塘健康養殖、稻漁綜合種養、流水養殖、水庫生態養殖、設施漁業及循環水養殖等健康養殖模式和技術,推進養殖尾水處理和節水減排,促進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或達標排放。規范工廠化養殖企業尾水排放監管。
3.大力推進農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
加強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完善農膜、農藥化肥包裝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回收處理。鼓勵、支持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建設畜禽糞便、廢水的綜合利用或者無害化處理設施,鼓勵采取種養結合的方式消納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促進畜禽糞便、污水等廢棄物就地就近利用。繼續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大力支持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到2025年,區域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8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