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障基本條件,全方位推動城鎮棚戶區攻堅
嚴控范圍、標準和成本,做好城鎮棚戶區改造工作攻堅。加強政策和工作機制創新,進行全過程管理,全力推進征收拆遷, 盡快實現項目“拔點”收尾和逐步“銷賬”。堅持資金統籌思路,充分利用棚改專項債,建立項目滾動開發分期供地機制,研究區域內資金統籌和“預收儲”機制。堅持棚改安置房建設先行,做好供水、供電、供氣等市政基礎設施與城鎮棚戶區改造同步規劃、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工作。
三、助力經濟發展,創造高效生產空間
充分挖潛存量資源,創造高效生產空間,引導優化產業布局,助力構建特色與活力兼備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發揮“兩區”政策疊加優勢,抓住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機遇,聚焦高精尖產業構建和文化產業轉型發展,推動低效用地轉型升級,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鼓勵老舊樓宇低碳節能、智慧數字改造,助力推進碳中和。促進存量產業空間和消費空間活力復興,推動城市資產價值提升。支持非居住建筑改建宿舍型租賃住房,促進職住平衡。
(一)產業提級、數字拓展,推進老舊樓宇升級轉型
推進老舊樓宇升級轉型,提升樓宇商業品質和發展效益。推動產業功能提質增效,滿足科技創新、數字經濟、金融管理、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需求,為產業高端轉型、高能級企業落位提供載體。加強現代服務業融合,探索分散業權樓宇升級改造的實施路徑并推進實施。鼓勵通過空間疏解、騰挪、置換等方式, 整合閑置空間,補充人才公寓、職工宿舍及公共配套設施,促進職住平衡。加強既有建筑節能低碳改造,推動先進高性能節能技術與產品應用,打造現代智慧、綠色低碳的高品質樓宇。以福成服裝大廈更新經驗為示范,鼓勵將傳統的服務空間打造為開放的城市客廳,為周邊群眾提供休閑文化空間,實現功能疊加。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提供多樣化辦公空間,鼓勵樓宇利用開放公共區域及附屬空間引入咖啡廳等第三空間,提升商務空間多元活力。鼓勵樓宇更新帶動周邊公共空間一體化設計,營造動靜有序、具有藝術氛圍的景觀環境。研究制定老舊樓宇認定標準、樓宇改造效果評估標準,納入樓宇稅收、企業入住率、綜合節能率、引入企業能級等指標,形成評估后獎勵機制。
核心區老舊樓宇更新應堅持服務中央保障需求,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改善民生補齊設施缺口,加強現代化治理和專業化運營,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和形象。促進金融街、東長安街、東二環提升金融業核心競爭力,增強服務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 拓展數字金融應用場景,加速傳統產業數字化賦能。中心城區老舊樓宇更新應匹配功能區產業定位,提升樓宇品質和發展效益。推進中關村分散業權樓宇升級改造,優化創新環境,完善配套設施,支持有條件的老舊樓宇轉型為國際人才公寓。推進 CBD 數字貿易、國際金融、高端商務服務產業發展,增強高品質樓宇集聚程度,完善 5G 設施布局,合理補充創意辦公空間、人才公寓、文旅商配套等設施。推進望京、酒仙橋、奧體中心區信息技術、新媒體、專業服務產業發展,提升國際化服務水平,推動生活服務設施品質化、便利化發展。平原新城及地區和生態涵養區的老舊樓宇更新應優先發展符合“十四五”規劃、《總體規劃》、各區分區規劃、功能區規劃定位的產業功能,促進產業功能提質增效。
(二)國際視野、消費引領,推進商圈商場提質增效
推進傳統商圈、商場以體驗化、數字化、特色化、社區化為導向,圍繞業態品牌調整、空間品質提升、營銷模式創新、交通組織優化等內容進行升級改造。發展新場景、新消費,結合個性化需求豐富體驗類業態,將商圈、商場打造成為品牌集聚、供給豐富、功能完善的重要消費承載地,激發消費增長潛力,確保商業設施規模基本穩定。鼓勵功能混合,合理引導文化、旅游、體育、教育、健康、養老等功能與商業兼容,創新供給方式,補齊服務短板。發展首店經濟、夜間經濟,承辦國際消費節事,擴大入境消費,提升國際化服務水平。鼓勵商業向周邊縱深空間延伸,通過合理設置外擺、策劃分時步行街、精細設計廣告牌匾、燈光照明、藝術雕塑等形式,提升街區活力。鼓勵利用疏解騰退空間、地下空間補充社區商業短板,提升社區商業的均好性和服務水平。優化商圈步行環境,合理組織 SKP、三里屯等商圈的通道和人流動線。
落實《北京市商業服務業設施空間布局規劃》要求,提取全市 52 個主要商圈并明確更新實施重點。核心區傳統商圈更新應充分利用商業文脈底蘊深厚和文化資源聚集的優勢,展示首都形象、體現古都特色。注重對社區商業設施短板的補充,充分利用疏解騰退空間補充便民商業。中心城區傳統商圈更新應以滿足居民生活服務需求為基礎,摸清短板和薄弱地區,有針對性地補充完善欠缺設施,提升城市品質,順應消費發展新趨勢,形成一批定位明確、布局合理、對首都消費市場貢獻卓越、消費者滿意度高、為市民服務的成熟商業中心。副中心傳統商圈更新應在“組團中心—家園中心”模式框架下,滿足居民高品質和便利性購物需求。平原新城及地區傳統商圈更新應持續提升基本便民商業網點數量和密度,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城鄉均等的生活性服務業需求。強化地區級商業中心的能效,增強商業設施對周邊居民的吸引力。
(三)“兩區”引領、創新探索,推動產業園區更新提質
推進低效產業園區更新提效,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要求為引領,以園區自身功能定位和核心產業為依托,充分挖掘低效存量資源,聚集創新要素,為新興產業及配套服務設施預 留空間。鼓勵產業園區形成完善的產業鏈,上下游產業集聚發展, 提高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水平。推動產業綠色化發展,實現資源高效集約利用。支持產業園區非居住建筑改建宿舍型租賃住房, 創新面向各類人群的住房保障模式,促進產居融合。統籌兼顧“兩區”建設需要與區域規劃功能實現,借鑒日本東京及中國河北雄安新區合理確定租賃時間縮短土地資源開發的“空窗期”,提升城市開發的節奏和質量的經驗,通過將土地從城市“資源”變為 “資產”,達成服務產業及土地預熱目標,提高土地開發效率。“三城一區”堅持“科學+城”打造高技術產業集中承載地,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打造高質量科技創新中心主陣地, 推動產業與空間高效匹配,促進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優化配置。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聚焦高端汽車和新能源智能汽車、生物技術和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機器人和智能制造四大主導產業,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首都國際機場臨空經濟示范區聚焦臨空經濟、商務會展和數字貿易,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城市副中心圍繞金融創新、高端商務集聚高端功能。城南地區推進高端制造、醫藥健康、新材料等產業基地建設。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