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清潔油品供應保障能力增強。城鄉油品設施布局調整加快。“一廠、多庫、千站”的成品油供應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投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京津第二輸油管和華北石化——北京新機場航煤管道。實施第六階段車用汽柴油地方標準。油品質量監管不斷加強。
(四)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和質量同步提升
積極探索可再生能源與城市重點區域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融合發展新路徑,制定出臺鼓勵熱泵、光伏利用等政策措施,全市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加快推進。2020年,全市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折合703.3萬噸標準煤,占能源消費比重由2015年的6.6%提高到10.4%,超過“十三五”規劃8%的目標。外調綠電規模成倍增加,由2015年的45億千瓦時大幅增加到2020年的145.6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達到12.5%。
(五)重點功能區綠色能源體系加快建設
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建成國內規模最大地源熱泵綜合能源系統。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成全球最大機場綜合能源系統,三星級綠色建筑占比70%以上,建成全國民航業規模最大的地源熱泵系統和國內首個飛行區跑道旁鋪設的光伏系統,成為全國應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最高的機場。延慶冬奧村等5個新建冬奧場館獲得綠色建筑三星認證,奧運史上首次實現全部場館100%綠電供應。
(六)能源運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能源運行監測系統和行業管理調度平臺功能持續完善。熱電氣聯調聯供實現常態化運行。高質量完成黨的十九大、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兩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北京世園會等重大活動能源服務保障任務。建立地下管線和綜合管廊運營管理綜合協調機制。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完善。統籌新冠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市區能源主管部門、有關能源企業強化責任擔當,主動靠前服務,有力保障了重要單位、重點企業復工復產用能需求和城市運行安全平穩。
(七)城鄉居民用能品質顯著提升
統籌城鄉清潔能源設施建設,持續推進實施一批能源惠民工程,城鄉居民生活用能品質顯著提升。實施農村地區“減煤換煤清潔空氣行動”,“十三五”期間,完成124萬戶農村居民煤改清潔能源,截至2020年底,全市86.4%的農村村莊、138萬戶農村居民實現清潔采暖,戶均供電能力提高到9千瓦。累計完成70多萬戶農宅抗震節能保溫改造。“十三五”期間,完成老舊小區供熱管線消隱改造約3500公里,惠及老舊小區742個;完成147個老舊小區配電網改造,惠及居民9.6萬戶;完成燃氣管網更新改造162公里,更新燃氣表、加裝安全閥,惠及居民101萬戶;完成電力架空線改造212公里。
(八)區域能源合作深入推進
制定實施《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7年-2020年)》,協同推動一批跨區域電力、燃氣、供熱重點項目建設。張家口—北京可再生能源±500千伏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建成投運,創造12項世界第一,形成北京電網交直流混聯新格局。建成南蔡—房山、蔚縣—門頭溝等500千伏送電工程。實現中俄東線向北京供氣。投運涿州熱電長輸供熱管線工程,實現涿州向房山跨區域供熱。累計疆電入京36億千瓦時,帶動當地218個家庭1190人脫貧。北京市與河北省、天津市、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等周邊省區市多層次能源交流合作取得新進展。
(九)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穩步推進
發揮市能源與經濟運行調節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協調作用,組建市城市管理委,城市能源運行管理的綜合性、整體性和協調性顯著增強。能源領域“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加快推進,能源服務企業和居民更加多樣便利。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在全國率先實現用電“三零”服務,助力我國“獲得電力”排名大幅躍升至世界第12位。成立首都電力交易中心,電力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全國煤炭交易中心正式運營。
二、存在問題
與城市總體規劃目標和國際一流水平相比,與黨中央、國務院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相比,本市能源發展仍存在差距與不足。
一是綠色低碳發展與國際一流水平仍有差距。經濟社會發展拉動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剛性增長,化石能源占比高,交通、工業等重點領域能效與國際一流水平仍有差距,碳排放總量處于高位平臺期。二是能源安全與服務保障仍存“短板”。城市電網安全保障能力與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要求存在差距,天然氣應急儲備能力需要加快提升,液化石油氣使用安全隱患較多,部分供熱企業服務管理方式比較粗放,能源應急保障體系建設仍需完善。三是能源創新能力和智慧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資源優勢發揮不足,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和智慧能源系統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能源運行管理智能化、精細化水平有待提升。四是能源體制機制改革亟待深化。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適應的能源政策、法規、標準和價格體系亟待健全完善。能源領域“放管服”和營商環境改革仍需深入推進。政府對能源行業監管能力、監管手段有待加強和創新。
三、能源發展新形勢、新要求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氣候治理呈現新局面,生產生活方式加快低碳化、智能化發展,人類社會正在邁向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全新能源體系和發展模式。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支撐。北京作為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始終處于國家發展的最前沿,地位十分重要和特殊。面對世界經濟、政治、科技、安全等格局深刻調整的大變局和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新趨勢,首都能源發展應對各類風險挑戰要求更高、約束更多、難度更大,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于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