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加強固體廢物出口監管。履行《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責任義務,防止我國固體廢物出口造成進口國環境污染。組織修訂《危險廢物出口核準管理辦法》,進一步強化危險廢物出口監管,明確非公約管控固體廢物出口管理要求。謝謝!
任勇:正如記者同志剛才所說,我們國家尾礦庫的數量多,情況復雜。我國現有近萬座尾礦庫,其分布和環境風險情況可以用4個近1/3來描述,華北地區分布近三分之一,長江流域分布近三分之一,在用的占三分之一,環境風險相對比較高的占三分之一。所以,總體上,我國尾礦庫數量大,情況復雜,環境風險高,監管難度大。另一方面,這些尾礦庫中還有一部分存在污染治理設施建設不到位,監管不到位,運行不規范的問題,環境污隱患比較突出。
第一,完善尾礦庫污染防治的法規制度。我部正在修訂尾礦污染環境防治管理辦法,制定尾礦庫污染隱患排查技術指南,密切銜接固廢法等法律法規對尾礦庫的環境管理要求,明確細化尾礦庫污染防治內容。我們印發了《尾礦庫環境監管分類分級技術規范》,建立以環境風險防控為核心的分類分級管理制度,提高尾礦庫污染防治和環境風險管控的精準性和科學性。
第二,持續推進重點地區的尾礦庫環境污染治理。印發了《加強長江經濟帶尾礦庫污染防治實施方案》,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尾礦庫治理情況回頭看,鞏固提升治理的成效,截止2021年底,沿江省市2450多座尾礦庫排查出各類生態環境問題2100多個,正在有序推進治理。配合有關部門制訂了《 “十四五”黃河流域尾礦庫治理實施方案》以及加快推進嘉陵江上游尾礦庫治理的文件,督促推動有關省份開展尾礦庫的綜合治理。
第三,開展尾礦庫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去年我部將尾礦庫污染排查治理納入年度統籌強化監督,組織7個工作組對湖北、湖南等7省9個地市的尾礦庫開展抽查。我們還組織各流域監督管理局督促指導流域各省份加強汛期尾礦庫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并對189座尾礦庫開展了抽查,發現各類問題500多個,正在跟蹤督促整改。通過排查治理,及時消除了一批環境風險隱患。
下一步,我部將牢固樹立底線思維,針對尾礦庫環境管理突出問題,著力加強打基礎、補短板建設,有效防控尾礦庫環境風險。一是加快出臺《尾礦污染環境防治管理辦法》《尾礦庫污染隱患排查治理技術指南(試行)》,以風險防控為核心實施尾礦庫分類分級環境管理,堅決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二是持續推進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重點區域、流域尾礦庫污染治理,加強各地汛期尾礦庫污染隱患排查治理。三是提高尾礦庫環境監管基礎能力,進一步完善尾礦庫環境基礎信息,構建尾礦庫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尾礦庫環境管理能力和水平。四是進一步加強業務培訓和指導幫扶,提升各地生態環境部門尾礦庫污染治理水平和環境監管能力。
我就回答到這兒,謝謝。
全國中高風險地區醫療廢物、醫療污水處理處置情況平穩有序
總臺央視記者:近期,我國多地出現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請問目前中高風險地區醫療廢物、醫療污水的處理處置情況如何?
任勇:我先通報一下總體的情況,之后有針對性回答您關注的問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務院及生態環境部等部門相繼印發多個關于加強涉疫醫療廢物和廢水能力建設與監管文件及相關技術規范,對推動、提升醫療廢物和醫療污水的處理處置能力和監管水平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給大家通報一個數字,截止到去年年底(2021年底),全國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能力約215萬噸/年,這個數字比疫情前(2019年底)提高了39%,另外,各地還具備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能力近200萬噸/年,這是總體情況。
針對疫情發展態勢,我部建立工作機制,定期對中高風險等級地區開展集中調度,今年年初以來實行每日調度,指導督促重點地區嚴格落實“兩個100%”工作要求。各位媒體朋友可能都了解,“兩個100%”工作要求,一個是醫療機構及設施環境監管與服務100%全覆蓋,另一個是醫療廢物、醫療污水及時有效收集和處理處置100%全落實。
近期全國本土聚集性疫情發生以來,從調度情況看,全國中高風險地區醫療廢物、醫療污水處理處置情況平穩有序,醫療廢物、醫療污水處理處置能力充足。
醫療廢物方面,我部指導各地保持常規處置能力穩定運行的基礎上,提升醫療廢物轉運及應急處置能力。全國涉及中高風險地區的市(州)和直轄市中,約七成的中高風險地區醫療廢物日處置負荷率都在50%以下,所有疫情醫療廢物均做到了日產日清,此外還儲備了較為充足的協同應急處置能力,已做好應急準備,可隨時啟用。
醫療污水方面,我部指導各地做好醫療污水和城鎮污水處理環境監管工作,加強對定點醫院污水處理設施,以及接收定點醫院和集中隔離場所污水的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動態監管,對發現定點醫院存在污水處理設施管理運行不規范、醫院污水消毒不到位等問題,均已督促當地立即整改。
目前總體來看,定點醫院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滿足需求,運轉正常。下一步,我部將密切關注疫情防控形勢,繼續緊盯并及時調度中高風險地區疫情防控生態環保工作情況,指導幫扶各地落實“兩個100%”工作要求,毫不放松抓實抓細近期聚集性疫情應急處置和常態化疫情防控相關環保工作,牢牢守住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線。
謝謝。
“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
光明日報記者:2019年,生態環境部確定了11個城市作為“無廢城市”建設試點,請問目前試點工作進展成效如何?是否初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無廢城市”建設示范模式?
任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2019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指導深圳等11個城市和雄安新區等5個特殊地區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順利完成改革任務,達到預期成效。
總體上看,試點成效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統籌推進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試點城市通過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工作,一方面提升了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和監管水平,試點地區實施了1000余項能力保障任務、工程項目近600項,解決了一些歷史遺留固體廢物環境問題,加快了城鄉環境基礎設施補短板工作進程,帶動了固體廢物利用處置工程建設;另一方面,通過轉變生產方式,實現固廢減量化;反過來,通過固廢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措施,減少了碳排放,倒逼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二是“無廢”理念逐步得到認同。試點城市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推進節約型機關、綠色飯店、綠色學校等7200多個“無廢細胞”建設,營造了良好的“無廢”社會氛圍。三是示范帶動作用明顯。浙江省率先在全省域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廣東省提出粵港澳大灣區9城同建“無廢灣區”,重慶市、四川省全面啟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
具體講,通過“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在工業綠色生產方面,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工業綠色制造水平,推動工業固體廢物減量化與資源化。包頭市統籌推進鋼鐵、電力等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工業固廢產生強度一年降低了4%。銅陵市、盤錦市、瑞金市等地通過“無廢礦山”“無廢油田”建設,從源頭減少了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通過生態修復將廢棄礦山變成“綠水青山”;通過發展旅游觀光又將其轉化為“金山銀山”。
在農業綠色生產方面,通過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業現代化建設相融合,推動主要農業廢棄物有效利用。徐州市建立了秸稈高效還田及收儲用一體多元化利用模式,光澤縣發展了種養結合生態農業模式,西寧市建設“生態牧場”模式等,這些做法實現了秸稈、畜禽糞污全量利用。威海市推廣生態養殖模式,建成14個國家級海洋牧場。重慶市統籌供銷合作社農資供應與農膜回收體系,2020年農膜收集率達到90%以上。
在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方面,通過宣傳引導和管理制度創新,探索城鄉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中新天津生態城推行垃圾分類實名管理、彈性收費和信息公示,居民分類準確率達87%。深圳推行“集中分類投放+定時定點督導”分類方式,生活垃圾回收率達到42%,位居國內領先水平。許昌市打造“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特許經營、循環利用”模式,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超過80%。雄安新區編制“無廢城市”教材,納入新區15年教育體系。
在加強環境監管方面,通過信息化平臺建設和制度創新,強化風險防控能力。紹興市率先建成“無廢城市”信息化平臺,打通35個部門固體廢物相關數據接口,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監管格局。重慶市與四川省合作建立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制度,平均審批時限由1個月壓縮至5個工作日以內。北京經開區開展危險廢物分級豁免管理嘗試,探索實施“點對點”資源化利用機制。三亞市通過源頭禁限、過程管控、陸海統籌治理塑料污染,每年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量約8000噸。
此外,試點城市采取積極措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利用市場化手段,培育近300家固體廢物回收利用處置骨干企業。謝謝!
對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行為“零容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一批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等典型問題案例。請問此舉是出于什么考慮?當前碳排放報告存在哪些共性問題?針對碳排放報告數據造假現象生態環境部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還有何計劃?
劉友賓:我國碳市場自去年7月啟動上線交易以來,整體運行平穩,目前正處于重要的發展培育期。公開曝光碳排放報告弄虛作假典型問題案例,彰顯生態環境部維護碳排放權交易公平、公正,促進全國碳市場健康平穩有序運行的決心和信心。
生態環境部始終堅持對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行為“零容忍”。2021年10-12月,生態環境部抽調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執法骨干和行業專家,赴22個省份47個城市,組織開展碳排放報告質量專項監督幫扶,初步查實了一批典型、突出問題。
從公開曝光的典型問題案例來看,反映出當前部分碳市場技術服務機構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一是法律法規意識淡薄。部分咨詢、檢測機構受利益驅使鋌而走險,利用弄虛作假手段幫助企業篡改碳排放數據,嚴重干擾碳市場正常秩序。
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技術服務機構質量控制體系缺失,項目管理混亂,工作合規性、數據真實性難以保障。
三是工作責任不落實。部分核查機構為降低成本將核查業務層層轉包,存在“代簽”“掛名”現象。還有部分核查機構僅查閱企業提供的現成數據和資料,未核實數據文件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準確性。
下一步,我部將重點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配合司法部積極推動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進一步明確技術服務機構的責任和監督管理要求。二是嚴厲打擊弄虛作假等違法違規行為。生態環境部已將碳排放專項監督幫扶發現問題及相關案卷材料移交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指導各地依法依規處理處罰,涉嫌犯罪的及時移送公安機關處理。三是多措并舉加強監管。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聯合調查、案件移送等機制,聯合相關部門加強對技術服務機構的日常監管。加大信息公開和信用監管力度。
環境數據質量是環境管理的“生命線”,事關科學決策、市場公平和政府公信力。生態環境部將持續對包括碳排放數據在內的環境數據造假行為保持高壓態勢。這里,我同時發布一條消息。今年,生態環境部、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將在全國繼續開展打擊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環境違法犯罪專項行動,重點查處不正常運行自動監測設備、篡改自動監測數據或者干擾自動監測設施,以及第三方監測單位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等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堅決向環境數據造假說不。
推動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
封面新聞記者:“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部在“無廢城市”建設方面有哪些考慮?怎么部署的?
任勇:“十四五”時期,我們將按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意見的有關決策部署,推進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省份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通過成功的試點工作,我們對“十四五”時期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的意義和作用有了4點新認識。一是有助于協同推進水、氣、土環境污染治理,這也是對環境污染治理規律認識的深化。固體廢物既是水氣土污染的“源”、也是水氣土污染治理的“匯”,存在內在耦合關系。加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既是切斷水氣土污染源的重要工作,也是鞏固水氣土污染治理成效的最后環節。“無廢城市”建設盡管著力點在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但對城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有直接貢獻和統籌推動作用。二是能充分發揮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栗戰書委員長在去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固廢法執法檢查時指出,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一頭連著減污,一頭連著降碳。有研究機構對45個國家和地區相關數據分析表明,通過提升城市、工業、農業和建筑等4類固體廢物的全過程管理水平,可以實現國家碳排放減量的13.7-45.2%(平均27.6%)。所以,減污降碳是“無廢城市”建設的一個新的使命。三是助推城市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正如試點經驗所展示的,這是由“無廢城市”建設的任務和路徑所決定的。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重要載體,是城市政府所期待的著力點和綜合抓手。四是有助于提升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無廢城市”建設的措施是綜合的,既有政策、制度等軟件建設,也有利用處置設施、信息系統等硬件建設,這些都是固體廢物管理領域長期存在的短板,是需要夯實的基礎。這四條綜合起來就是“無廢城市”建設有助于減污、降碳、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因此,各地對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去年年底,我部會同17個部門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方案》的主要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無廢城市”固體廢物產生強度較快下降,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無害化處置能力有效保障;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用充分發揮;“無廢”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基本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一張網”,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方案》安排的主要任務可以概括為“12345”。“1”是指“100”個城市,即推動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2”是指“兩個融合”,即“無廢城市”建設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相融合,做好建設方案頂層設計。“3”是指“三化”原則,即圍繞固體廢物治理這一主線,統籌推進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4”是指“四大體系”建設,即制度、技術、市場和監管體系建設,并用好數字化技術。“5”是指“五大”重點領域,即在工業、農業、生活、建筑領域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和對危險廢物的全鏈條環境監管。
謝謝!
持續強化危險廢物環境監管
澎湃新聞記者:近年來,各地加強了危險廢物跨省非法轉移的打擊力度,各地也進行了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我國危險廢物管理和處置現狀如何?還存在什么問題,下一步如何進一步規范和管理?
任勇:這個問題非常重要,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強化危險廢物監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近年來,通過《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改革實施方案》的落實對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建設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總體上,我國危廢利用處置和監管情況及進展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這里面包括你關心的轉移的問題。
第一,在提升危險廢物監管能力和補齊收集利用處置能力短板等方面,一是提升利用處置能力。建立“省域內能力總體匹配、省域間協同合作、特殊類別全國統籌”三級保障體系,各省份實現省內危險廢物處置能力與需求總體匹配;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區等區域建立合作機制,推行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共建共享。截至2021年底,全國危險廢物集中利用處置能力約1.7億噸/年,利用能力和處置能力比“十二五”末分別增長了2.1倍和2.8倍。
二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全國固體廢物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基本實現現有業務網上辦理,2021年全年完成近60萬家單位的危廢管理計劃備案、23萬家單位的產廢情況申報、500余萬筆轉移聯單的運行和5千余家危廢集中利用處置單位的年報報送。
第二,在改革創新和健全制度方面,一是健全制度。目前,我國對危廢的環境管理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制度體系,包括危廢名錄和鑒別、管理計劃、申報、轉移聯單、經營許可、應急預案、標識、出口核準等8項制度,60多項標準規范,覆蓋從產生到利用處置全過程。2021年,聯合有關部門發布《危險廢物轉移管理辦法》,修訂危險廢物鑒別管理和技術規范,進一步規范危險廢物轉移和鑒別行為。動態修訂《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提升列入名錄的危險廢物的精準性和科學性。
二是著力改革創新。完善危險廢物環境管理豁免制度,在環境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對32個種類危險廢物特定環節特定內容實行豁免管理,實行“點對點”定向利用豁免;2021年,研究發布首批危廢排除管理清單,這都是在探索做好管理的“減法”,提高精準性和效能,大大減輕的企業負擔。開展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試點,打通危險廢物收集“最后一公里”;開展廢鉛蓄電池集中收集和跨區域轉運制度試點,推動建立規范有序的廢鉛蓄電池收集處理體系,目前已實現各省域全覆蓋,2021年試點省份收集轉運量為2019年的2.8倍。
第三,在強化監管方面,一是源頭嚴防。深入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對全國6萬余家企業開展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隱患排查,發現并整治2.5萬個問題,建立涵蓋2.8萬余家企業的危險廢物重點監管單位清單。
二是過程嚴管。持續推進危險廢物全過程監控和信息化追溯,例如,江蘇省用一個“二維碼”對危險廢物“一管到底”,還一些省份對危廢轉移實施了可視化的全過程監控;持續開展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推動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落實監管責任,督促危險廢物相關單位落實法律制度。
三是后果嚴懲。聯合公安部、最高人民檢察院持續開展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專項行動,嚴厲查處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處置等違法犯罪行為。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部門共查處涉危險廢物環境違法案件近5300起,向公安機關移送1千余起,罰款約6.5億元。
當前,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在區域和種類上存在不平衡,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事件時有發生,危險廢物分級分類環境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下一步,危險廢物環境監管的工作方向是繼續深化《實施方案》的貫徹落實,持續強化危險廢物環境監管。一是深入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及其相關的新部署,推動各地按時完成補充排查發現問題整改,適時開展“回頭看”巡查;二是繼續在全國集中開展嚴厲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三是開展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四是全面推動危險廢物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設和國家有關危險廢物監管技術能力與處置能力建設工程。我們繼續要在處理處置能力上下功夫,推動“十四五”規劃《綱要》確定的國家和6個區域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控技術中心和20個區域性特殊危廢集中處置中心建設,這些能力建設項目的建成,將會對整個國家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能力、管理技術支撐能力有一個大幅度的提升。
謝謝大家。
今年將繼續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
新黃河記者:我們關注的是自去年開始的黃河流域固體廢物的排查工作,目前的成效如何?發現了哪些重點問題?還有哪些違法行為?今年黃河流域清廢行動有哪些側重?謝謝。
任勇:謝謝。為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部署,我部開展了2021-2022年黃河流域固體廢物傾倒排查整治工作,就是你剛才說的黃河流域的“清廢行動”。
在2021年的“清廢行動”中,應用衛星和無人機遙感技術對黃河干流中上游內蒙、四川、甘肅、青海、寧夏5省(區)24個地級市約7.5萬平方公里開展遙感識別,結合實地調查,確認問題點位497個。各地各部門齊心協力,克服風雪、低溫、疫情等不利因素,累計投入資金約2400萬元,清理各類固廢882.6萬噸。其中,清理混合垃圾堆放點位39個,清理量4.1萬噸;建筑垃圾堆放點位171個,清理量84.2萬噸;其他固廢堆放點位115個,清理量46.7萬噸;生活垃圾堆放點位92個,清理量12.3萬噸;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堆放點位42個,清理量735.3萬噸。清理量大的是建筑垃圾和一般工業固廢,分別是84萬噸和735萬噸。通過清理整治,還處置了危險廢物2.1萬噸,發現并清理歷史遺留煤矸石、尾渣27.7萬噸,有效防范了黃河中上游沿線生態環境安全風險。
在2021年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中,黃河流域9省共出動執法人員18.57萬人次,開展檢查7.32萬次,辦理危險廢物違法案件1194件,罰款約1.7億元,辦理跨省級行政區案件29件,向公安部門移送案件281件。
今年,將在陜西、山西、河南、山東4省繼續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還將對“信息填報不規范、虛假整改、重復傾倒”等突出問題,舉一反三,并利用衛星遙感同步核實現場整改情況,對固體廢物排查整治工作中應付式整改、弄虛作假等行為進行處理,切實壓實地方政府整治責任。
我就回答到這兒,謝謝。
劉友賓: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