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主題聚焦水生態環境保護。
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出席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宣傳教育司司長劉友賓主持發布會。
劉友賓首先通報生態環境部近期重點工作進展。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安排部署2022年重點工作
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生態環境領域8項約束性指標順利完成,污染物排放持續下降,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2年,將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更加突出“三個治污”,積極服務“六穩”“六保”工作,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統籌發展與保護,把握好工作節奏,突出工作重點。更加堅持問題導向、依法監管、指導幫扶、改革創新。
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收官
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自2021年7月16日啟動上線交易以來,全國碳市場整體運行平穩,市場活躍度穩步提高。截至2021年12月31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成交均價42.85元/噸,履約完成率99.5%(按履約量計),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收官。
2021年度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發布
2021年,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了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征集活動,經過網上公示、專家評議、公眾投票以及現場核查等環節,通過綜合評議,確定了馬踏湖等18個美麗河湖案例、青島靈山灣等8個美麗海灣案例。
中國完成《斯德哥爾摩公約》全面淘汰20種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履約任務
20年來,我國建立國家履約協調機制;強化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淘汰和削減,淘汰20種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清理處置歷史遺留的10萬余噸POPs廢物,提前7年完成含多氯聯苯電力設備下線和處置的履約目標,全國主要行業二噁英排放強度大幅下降;強化POPs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助力行業綠色轉型升級,每年減少數十萬噸POPs的生產和環境排放,環境和生物樣品中有機氯類POPs含量水平總體呈下降趨勢。
中國提交《關于汞的水俁公約》第一次(完整版)國家報告
2021年12月,中國正式提交了報告。為落實《關于汞的水俁公約》要求,中國停止了燒堿等7個行業的用汞工藝,禁止了9大類添汞產品的生產和進出口,禁止開采新的原生汞礦,禁止新建氯乙烯單體的用汞工藝,現有聚氯乙烯生產的單位產品用汞量較2010年下降超過50%。截至2020年底,全國煤電總裝機容量的89%已實現超低排放,并采用協同高效脫汞技術,脫汞效率可達95%左右,大氣汞排放濃度普遍可達到每立方米5微克,遠低于每立方米30微克的國家標準。
張波介紹近期我國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
2021年,全國水質優良水體比例為84.9%,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比例為1.2%。長江流域水質優良國控斷面比例為97.1%,干流水質連續兩年全線達到II類。黃河干流全線達到III類水質,90%以上的斷面達到II類以上水質。長江經濟帶1064家工業園區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29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發布會上有哪些精彩問答小編帶您一起盤點一下
媒體問答
總臺央視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請問“十四五”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當中有哪些政策舉措?
張波:我國水環境理化指標已經接近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十四五”全國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目標定為85%,不鼓勵各地追求過高的優良水體比例,而是夯實基礎、補齊短板、提高質效。著力推動水生態環境保護由污染治理為主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等流域要素協同治理、統籌推進轉變。
新華社記者:2021年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曝光了一些城市黑臭水體問題,其中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黑臭水體問題甚至還比較嚴重。請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目前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的總體成效如何?
張波:“十三五”期間,黑臭水體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直接投入超過1.5萬億,消除90%以上黑臭水體,一定程度上拉動了經濟增長。但是工作進展不平衡,一些地方重視不夠,做事情花架子多、實工少,還有一些地方經濟政策不到位,使得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長效機制很難建立起來。黑臭水體治理比的是各地干部高質量發展的理念、能力和作風。沒有硬功夫,打不贏黑臭水體這一仗。
中國青年報記者:2022年生態環境部提出要重點出臺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辦法及其實施細則,并開展考核試點。關于考核的設想是什么?具體有哪些打算?目前工作進展如何?
張波:我們以水環境理化指標為代表的優良水體比例比較高,但是水生態系統失衡方面的問題很嚴重。“十四五”期間,將探索建立長江流域水生態保護機制,開展水生態考核試點,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科學理念,聚焦流域突出的問題,精準傳導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通過解決流域的突出問題,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通過長江流域的重點突破來帶動全國的水生態保護修復。
澎湃新聞記者:我關注的是地表水環境情況,從國家地表水考核的排名情況來看,我國地表水不平衡的情況依然存在,對于地表水考核不達標的省市,我們將采取哪些措施?
張波: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存在不平衡是必然的,有一些先進地區,也有一些工作滯后地區。推動工作相對滯后地區改進工作,生態環境部有一套問題發現和推動解決工作機制,包括分析預警、調度通報、獨立調查、跟蹤督辦四個環節,省、市也參照部里的辦法,搞分析預警、調度通報、獨立調查、跟蹤督辦。這樣的機制在全國形成以后,就會事半功倍,可以更高效率地解決問題。
南方都市報記者: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發現多地污水處理設施嚴重不足的情況,請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張波:污水收集處理設施能力不足、質量不高、運行不好,這在不少地方確實是老大難問題,要高度重視、勇于擔當,抓緊解決。從當地實際出發,精準分析問題在哪里、癥結在哪里,科學謀劃對策、推動落實,力戒虛功。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健全相關收費機制,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可持續地做好污水垃圾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工作。還要加強監督,通過黑臭水體治理,倒逼各地加快補齊城市污水設施建設的短板。
荔枝新聞記者:近日印發的《“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提出要發揮河湖長制作用,加強水源涵養區保護,加大重點河湖保護和綜合治理力度。請問生態環境部下一步會有什么相關舉措?如何完善湖長制組織體系,防止制度“空轉”和流于形式?如何協調解決湖泊保護治理跨區域、跨流域問題?
張波:生態環境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河湖長制的決策部署,會同相關部門共同監督指導各地落實河湖長制工作要求。與依法治污有機結合,貫徹落實法律要求,健全相關標準規范。與科學治污相結合,按照明確的目標任務,結合各地實際來推進。堅持問題導向,精準科學提煉和實施項目。與深化改革有機結合,深化流域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落實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責任,加強流域區域協同、部門協同、行業協同,形成河湖治理的強大合力。
環球時報記者: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賽期日益臨近,請問賽事期間空氣質量如何保障?保障措施是否會對經濟社會產生影響?
劉友賓:冬奧會、冬殘奧會賽期正值我國北方地區冬春交匯季節,環境氣象條件極為不利。北京、河北等周邊省市以人大決定或立法等形式,授權當地政府在冬奧會籌備和舉辦期間可依法依規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當預測到可能出現重污染天氣時,各地將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各項減排措施要做到精準、科學,做好信息公開,盡可能減少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尤其對涉及民生、能源供應、居民取暖、疫情防控等運行給予充分保障。
界面新聞記者: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建設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容易出現權責不明確的問題,發展階段和水平不同,對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的理解、認知和訴求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到統籌協調,確保生態保護補償順利開展?
張波:流域生態補償比較復雜,不大可能全國出一個統一的標準化解這個問題。現在的做法是從流域上下游比較容易接受的一些點上先作為補償標準。先易后難、逐步完善,推動橫向生態補償順利開展。目前,已指導協調了18個相關省份,簽訂了13個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其中半數流域已經完成至少一輪補償協議。補償機制實施后,跨界斷面水環境質量穩中有升,流域上下游協同能力明顯提高。
光明日報記者:根據2022年全國生態環保工作會議,今年生態環境部將持續推進黃河流域“清廢行動”以及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請問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今年的重點舉措是什么?對于黃河流域部分干支流水質較差的問題該如何解決?
張波:黃河流域治理,首先水資源短缺是突出特點,要按照“四水四定”理念,扭轉在缺水地區發展大量高耗水行業的做法。其次是水環境治理的問題,污染最重的是中游部分地區。工業園區污染治理要補欠賬,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短板要加快補齊,一些地方城市環境衛生管理粗放。下一步要引導和推動黃河流域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
南華早報記者:原計劃于今年4月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第二階段會議是否會因疫情影響再度推遲?請介紹一下目前工作情況。
劉友賓:COP15第一階段會議已于2021年10月11-15日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在昆明順利召開。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原定于今年1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COP15線下續會已確定推遲舉行。再考慮到其他原因,原定于今年上半年舉行的COP15第二階段會議舉辦時間可能也會受到影響。中方和公約秘書處、COP15主席團及各締約方將共同協商確定COP15第二階段的具體會期及組織形式,并制定相應的防疫措施。
新京報記者:“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進展如何,有哪些特點?
張波:“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目前已編制完成,正在按照程序會簽報批。規劃既注重總結好經驗、好做法,并鞏固深化;又錨定2035年目標,對有關工作部署、重點任務和規劃目標進行了完善。有三個特點:一是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方面有新突破,著力推動水生態環境保護由污染治理為主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協同治理、統籌推進轉變。二是聚焦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督促指導各地做實地市級的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要點,形成了359份規劃要點。三是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有機結合。指導地方精準、科學提煉規劃項目,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