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主要國家/區域工業廢水治理行業發展概況的分析,可以使我們獲取一些建設性的借鑒經驗及發展指導。因此,本文中我們選取了美國、歐洲及日本三個典型區域的工業廢水治理行業市場發展的歷程作為分析對象,希望可以從中汲取經驗。
近年來,中國政府相繼出臺10多項工業廢水處理行業相關標準、30多項水污染物排放國家環境標準、20多項水污染物排放地方環境標準用于規范指標行業發展。隨著工業廢水排放標準的提高,工業廢水處理的需求將呈不斷增長趨勢,工業廢水處理行業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的有利時期。工業廢水治理市場又將迎來蓬勃發展。
美國工業廢水治理行業發展狀況及綜述作
1、美國工業廢水治理行業的發展過程
(1)初始階段
美國的工業廢水治理始于50年前(1970年代),由于工廠日益增長的廢水排放,美國幾乎每個州的河流湖泊或海岸受到污染的威脅。1956年《聯邦水污染控制法案》和1965年《水質法案》是最初步的法規,在總體上確立了關于工業廢水排放處理的法規。
1970年創建了美國環境保護局(EPA),1972年頒布的《聯邦水污染控制法》(《清潔水法案(CWA)》),確立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法規,公眾環境意識的增強促使企業把廢水處理作為生產的一部分。相應于排放法規,主要的處理技術為活性污泥技術,臭氧技術、離子樹脂技術、過氧化反應和活性炭處理方法等等。在處理設備方面,能源危機使節能技術得到發展,例如低速鼓風機、生物循環接觸置點滴過濾器、固體接觸劑澄清池和厭氧反應器等。這時期開發的另一項重要技術是有機聚合物絮凝劑,這使污泥脫水的離心式沉降器和帶式壓濾機成為可能。
這十年是美國工業廢水處理的黃金時代。
(2)發展階段
進入1980年代,工業廢水處理的焦點和政策發生了根本轉變。由于大多數工業企業通過生物法處理仍不能滿足排放的要求,于是處理重點轉向源頭處理。1980年制訂了關于易揮發有機物排放方面的法規并開始實施營養物排放限制。并按照企業排放污染物的情況可制定不同的排放限制。
在工業廢水處理技術上,在這10年中出現了序批式反應裝置、微孔射流曝氣器和氧化溝技術。膜技術進一步發展,厭氧處理技術開始用于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并出現了生物除磷技術、惡臭控制、廢水固體三級處理和重金屬脫除等技術。
(3)成熟階段
90年代技術上最大的改變是計算機技術進入工業水處理設施,開始利用PLCs和PC技術進行控制。利用微處理機對水處理設施進行實時監控,并實現遠程控制。90年代,企業開始考慮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技術成本,把工業廢水的處理視為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零排放”開始成為企業對水處理的焦點。90年代開發的技術開始關注對有限資源(空間、資金環境)的充分利用。這期間,廢物最小化技術,消除或減少難處理有害物的化學代換法,紫外線消毒技術普遍應用,營養物脫除技術和廢物再利用的膜技術在企業的處理設施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4)未來
進入21世紀后,盡管美國工業生產累計增長率是60%,但工業廢水量將620億加侖/日減少到230億加侖/日。美國通過對工業廢水的回收和再循環,減少廢水的排放量,美國從以下幾方面采取了行動:
①加大對廢水處理廠運營費用的投資;
②加強對有毒污染物治理技術的研究,完成對有機化學、木材、造紙、塑料、醫藥等工業的污染物生物評價篩選的研究。對塑料、農藥、有機化學工業及其它工業廢水進行生物處理試驗,研究這些有害成份是否能用一般的生物處理法處理。
③是擴大工業廢水的回收、循環利用。
2、美國工業廢水處理技術發展狀況
縱觀美國工業廢水治理行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美國是通過技術發展、技術創新來引領工業廢水治理的進步。美國一直代表著世界先進工業廢水治理技術的發展方向,引領技術的發展趨勢。其工業廢水治理技術的新方向與新思路顯現在廢水處理的各個領域,適應不斷變化著的廢水原水性質,對健康與環境關系的進一步思考,工業廢物問題的探討以及新法規的影響。
美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近年來主要關注的重要問題:
(1)老化的原有基礎設施如何提升處理效率;
(2)工藝分析及控制的新方法;
(3)污水處理廠的效能及可靠性;
(4)廢水消毒;
(5)合流排水管道的溢流問題;
(6)雨水及生活污水溢流的影響及點源排污;
(7)回流的單元處理;
(8)氣味控制及揮發性有機物的散發控制;
(9)污水處理廠的改型與升級。
3、美國工業廢水處理市場發展狀況
工業廢水治理市場方面,美國一直堅持為客戶提供專業化的服務,首先,美國的市場需求主要依賴存量,因此美國的的廢水治理思路趨向于多層次的綜合治理,市場需求將向綜合服務轉化,更注重通過整合資源提高污染處理的效率。通過為客戶提供一對一的屬地化專業技術服務,為客戶提供全流程的技術解決方案。通過領先的技術實力和解決方案,來滿足客戶的治理需求。
歐洲工業廢水治理行業發展狀況及綜述
1、歐洲工業廢水治理行業的發展過程
歐洲在一百年前就開始對污水進行處理了,在工業廢水處理領域,以德國為例,可以簡單分析歐洲工業廢水處理行業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污水處理在德國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其較快發展仍在近40年。1975年以前德國僅有44%的污水經過處理,一半以上的污水是未經凈化而直接排入水體的。到1987年,原西德地區污水處理率已達97%。
德國是按照歐盟的最高標準對污水進行處理,在常規領域、敏感領域都實現100%達標。1991~2007年,德國污水處理廠技術裝備水平有了大幅提升:1991年,機器式污水處理廠、不帶營養物分離技術的生物污水處理廠、采用營養物分離技術的生物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污水分別占污水總量的7%、39%和54%;到2007年,這三者所占比率分別為0.1%、2%和98%。2005年,德國污水處理廠已實現81%氮化物含量和90%磷化物含量清除水平;2009年,德國污水處理廠磷化物含量的平均清除水平進一步提升到了91%,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排放污水的磷元素平均含量為0.78毫克/升。此外,德國約有45%的淤泥在經過處理后被用于農業生產肥料,其余的淤泥大部分在接受無害化高溫焚燒處理后填埋入土。
2、歐洲工業廢水處理裝備發展的技術特色
與美國以技術引領全球廢水治理行業發展的模式不同,歐洲的工業廢水治理行業發展的關鍵在于產品及設備的不斷更新及創新。通過產品和設備的研發及改進,滿足市場需求,提高處理效果,產生了如渦流分離器、高速澄清、膜生物反應器、加壓膜過濾及紫外線照射等等一系列的在當時創新的處理設施。因此在歐洲,不斷涌現出很多知名的工業廢水治理公司和他們的技術產品。例如荷蘭帕克公司(PAQUES)將其IC 反應器推向全球市場,依靠其產品及設備優勢,在工業廢水處理等領域具有世界領先地位。尤其是針對高濃度工業廢水的 BIOPAQ IC 內循環厭氧反應器技術,享譽全世界;DHV公司克服小型氧化溝溝深較淺、混合效果差等缺陷,研發了卡魯塞爾(Carrousel)氧化溝,快速占據了大量市場份額。綜上所述,歐洲的廢水治理行業發展與其產品及設備的不斷創新緊密結合,并且歐洲的廢水治理公司往往可以依靠其先進的技術產品快速進入全球市場,迅速發展壯大。
日本工業廢水治理行業發展狀況及綜述
日本的工業廢水治理行業發展是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
日本工業廢水引起的公害最早是有名的足尾礦毒廢水事件。20世紀50年代-70年代,日本快速實現工業化,經濟成就舉世矚目,但期間各類公害事件頻發,成為了尖銳的社會和政治問題。隨著公害的接連發生,日本又相繼出臺了《水質保護法》和《工廠排水限制法》,60年代初,在江戶河水域首先實施了污水排放限值措施,對流域內主要工廠排污狀況、廢水處理設施、河流水質進行調查監測,制造業工廠除了控制pH外還需要控制COD,懸浮物類綜合指標,但仍然無單項控制指標排放。直到60年代后期,死魚事故頻發及多條河流域發生了嚴重的工業廢水污染危害事故,使得工業廢水污染引起了輿論界的廣泛關注,在此背景下,以1967年《公害對策基本法》為核心的環保法律體系應運而生,該法要求排放有機廢水的工廠必須開始處理廢水,由此日本環保產業開始了上升周期。這個階段,日本開始“被動”發展工業廢水治理。
日本在20世紀50-70年代經歷了快速工業化階段,工業環保治污需求隨之旺盛,體現在政策完善和治污設備需求的增加;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工業用水消耗量迅速提升,1989年工業水消耗量達到1.44億立方米/日,耗水大戶為化工、鋼鐵、造紙,占總量約70%左右。1965年工業水的再利用率僅為36%,日本從改革生產工藝入手,盡量采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先進工藝,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資源,使得再利用率在1975年達到67%、1989年進一步達到76%;行業方面,汽車、石油、煤炭工業和化學工業都具有高水再生利用率,而紡織、食品、造紙工業的水再生利用率較低,原因在于前者冷卻、空調等用水易于回收,而后者常為洗滌用水,較難以處理。工業污水設備的需求體現了工業化以及法規發展過程。
而今,日本大力推動循環經濟,將綠色生產融入自身發展,并不斷推動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的提升,以減輕自身由于資源匱乏的限制。2000年,日本把建立循環型社會提升為基本國策,并將該年定為“循環型社會元年”。這部法律是推動改進日本生產、生活模式的重要法律框架,結合日本國家的資源匱乏的實際情況,節能、資源利用是日本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通過有計劃和綜合性的實施建立循環性社會的政策,拋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社會模式”,日本將逐漸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性社會。隨之日本的工業廢水治理行業發展從“被動”完全轉變到“主動”。
日本工業廢水治理行業與國內的區別在于,雖然行業已經發展成熟,集中度較高;但市場化程度并不高,更多是以政府為主導,其根本原因也和日本長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制度有關。因此,運營類資產并非日本環保上市公司的最終形態,故不屬于公用事業屬性,也不能簡而言之的將各國環保產業單純的進行對比;日本環保公司更多為設備類公司,該類公司受國內、全球經濟周期性及匯率、出口因素的影響較為明顯,而它們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不斷研發投入、優異的技術能力和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工業廢水處理市場發展特征及未來趨勢
1、市場趨勢
通過對美國、歐洲和日本工業廢水處理市場發展概況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國工業廢水處理市場目前還處于發展階段,距離成熟階段還有一段距離。可以看到以下幾點對未來我國工業廢水處理市場趨勢的預判:
(1)工業廢水資源化是重要的趨勢,把工業廢水的處理視為生產用水的主要來源,“零排放”是廢水處理的焦點。
(2)自動化控制及遠程控制的要求越來越高,DCS控制系統及過程儀表的使用越來越多。
(3)對于工業廢水處理的重點從COD、N、P擴展到生物毒性、特征因子及重金屬離子、總鹽含量等指標。
(4)隨著排放指標及限制的嚴格,化學氧化、電化學以及膜分離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工業廢水處理中。
(5)隨著規模的擴大和更嚴格的排放要求,未來工業廢水處理廠的設計趨勢是提供較高處理水平的產品及設施
(6)開發具有在建造和運行過程中具有節省潛力的廢水處理專利技術,這將是未來發展趨勢之一。
2、借鑒經驗
(1)先進的處理技術是企業發展的基石,技術領先優勢是當行業進入成熟階段后公司能夠屹立不倒的核心。
(2)服務是工業廢水處理行業的本質,執行能力與技術一樣是不可忽視的核心能力。
(3)低成本是工業廢水處理行業追求的方向,在技術可靠的基礎上如何提升效率、節約費用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核心。
(4)全球化布局是工業廢水處理行業企業需要考慮的發展之道,根據全球產業地圖的不斷變化,隨時調整目標客戶及具備相應的全球化服務能力。
(5)以工業水帶動工業園區的循環經濟發展,形成水鏈的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產業模式。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