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路徑,著力破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難題,努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圖1為江西省資溪縣“兩山銀行”
一是開展自然資源確權和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破解“綠水青山”量化確權難題。積極開展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建立生態權益資源庫,構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厘清生態資產產權。加快摸清各類生態產品數量、質量等底數,建立生態產品云數據庫平臺。及時發布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省級地方標準,研究制定撫州市生態產品與資產核算辦法,努力形成統一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
二是探索多樣化生態保護補償實踐模式,破解“綠水青山”保護者獲益難題。建立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對全省100個縣(市、區)開展流域生態補償,實現省內流域生態補償資金全覆蓋。進一步健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完善用水權、排污權、用能權、林業碳匯交易制度。根據生態產品質量和價值,確定財政轉移支付、生態補償額度。
圖2為江西省資溪縣長興村花卉苗木合作社
三是創新生態產品開發經營模式,破解“綠水青山”資源變現難題。探索因地制宜保護生態、利用生態的開發模式,打造宜春“生態+大健康”產業模式、鄉村旅游“篁嶺模式”等生態產品開發模式。建立生態資產與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服務體系,搭建林業要素交易等生態產品交易平臺,并接入“贛服通”和江西省公共資源交易網。開展林業碳匯項目開發試點,實現國內首筆國際核證碳減排標準(VCS)碳匯項目交易。
四是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破解“綠水青山”資產溢價難題。打造“兩山銀行”“濕地銀行”“森林銀行”等金融服務中心,推動生態資產賦能增值。創新生態資產融資授信方式,探索“生態資產權益抵押+項目貸”模式,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生態資源抵質押融資創新,暢通金融資本賦能通道。探索建立生態產品抵押、質押貸款風險分擔緩釋機制,建立生態資產收儲擔保機構,防范生態產品貸款風險。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