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升治理能力
提升生態環境信息能力。推動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環境治理,加強生態環境數據資源規劃,統籌經濟發展、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等數據匯聚,建立內容完整、層次清晰、職責明確、互聯共享、動態更新的生態環境數據資源體系。開展生態環境數據綜合分析及智慧化應用,強化數據分析能力,探索構建生態環境質量預測預警、污染溯源追因、環境容量分析、減排潛力評價、措施效果評估等算法模型。加強生態環境數據更新維護和安全保障,持續完善生態環境信息一張圖和固定污染源統一數據庫,提升網絡安全、信息安全防護水平。
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立健全基于現代感知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優化監測站網布局,基本補齊市、區兩級生態環境監測能力短板,實現環境質量、生態質量、污染源監測全覆蓋,推進與生態環境部監測信息聯網。優化調整市、區兩級空氣、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聲等環境質量監測點位設置和指標項目。推進天地一體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推動重要生態功能區域建設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點。加強大氣、水環境重點排污單位名錄中企業在線監測全覆蓋,加強主要入河(海)排污口以及直排海污染源監測,規范已核發排污許可證單位的自行監測,探索排污單位用能監控與污染排放監測一體化試點。加強監測數據質量監督管理,探索建立對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評估通報機制,開展量值溯源與傳遞工作,開展監測質量專項監督檢查,加強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和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監督管理。完善污染源執法、監測協同機制,提高環境監測對監管執法的支撐能力。
提升生態環境執法能力。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要求,加強執法機構規范化建設,全面推進移動執法系統建設,執法監測費用納入執法經費予以保障。推動跨區域跨流域生態環境聯合執法、交叉執法,建立與市級有關執法隊伍協作執法機制,加快推進環保專職網格員納入全市“全科網格”體系。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補齊海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監管短板,充分利用全國生態環境執法大練兵,加強基層執法人員專業技能培訓。創新環境執法監管模式,充分利用在線監控、衛星遙感、走航、無人機等高效監測偵查手段,開展非現場監管。健全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進一步規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
提升生態環境宣教能力。加強生態環境宣傳教育隊伍業務培訓,提高專業素質和能力,打造生態環境宣傳“尖兵”隊伍。健全多元化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平臺,完善新聞發布會制度,提高政務新媒體新聞發布時效、發布頻次、原創水平和內容質量。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培訓,加強生態環境網絡宣傳教育,完善新媒體矩陣建設,開發形式多樣的生態文化宣傳產品。加大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政策、法規制度、進展成效、實踐經驗的宣傳力度,做好典型示范、先進人物和集體優秀事跡的宣傳報道。
提升生態環境應急能力。加強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制度建設,完善平戰結合、區域聯動的環境應急體系。加強環境應急隊伍建設,定期開展基層環境應急人員培訓,建立完善環境應急專家庫。加強環境應急處置技術裝備研發和基地建設,加強應急監測裝備配置。完善與公安、消防救援等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聯動機制,定期開展應急監測演練,提高應急協同支撐能力。
第九章 組織實施
強化組織推動。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加強統一領導、統籌協調。各區人民政府、市有關部門編制相關規劃時,要與本規劃做好銜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節能降碳減污等約束性指標管理,圍繞本規劃確定的目標指標任務,研究謀劃工程項目、政策措施,細化實施進度,建立任務臺賬,確保落地落實。
強化調度評估。建立實施年度監測、中期評估、總結評估機制,2023年、2025年底,分別開展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規劃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銜接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考核、績效考核,加強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考核。
強化投入保障。要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財政保障重點,加大對綠色發展、污染治理、生態修復、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等重點工作的投入力度。完善多元化的生態環境投入機制,拓寬投融資渠道,引導和鼓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領域。
強化鐵軍建設。加強隊伍建設,注重領軍人才、專業骨干、年輕干部培養鍛煉,加強區級、鄉鎮(街道)等基層生態環境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激勵機制和容錯機制。加強作風建設,著力打造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