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鞏固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成效,努力實現長治久清。全面排查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開展水質監測,建立黑臭水體清單,制定實施整治方案。落實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等措施,強化生活、工業、畜禽養殖、農業面源等污染治理,加快城區污水與上游農村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規范沿河工業和“小散亂”污水排放管理。每季度向社會公開治理進展情況,實現水清、河暢、安全、生態的目標。到2025年,基本消除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
提升城市內河內湖品質。推廣福州內河治理、廈門筼筜湖治理經驗與模式,深化城市內河內湖整治,統籌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實施生態補水,促進城市內河內湖自凈能力和生態系統的恢復。優先采用自然護岸、植物護岸等生態護岸形式,保留自然的河岸線、天然的砂石、水草、江心洲(島),打造人水和諧的親水休閑空間。
規范廢水排放管理。對污水排入市政污水收集設施的工業企業進行排查評估,經評估認定污染物不能被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有效處理或可能影響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達標的,限期退出納管。對超標排放或偷排漏排工業廢水的,督促整改并依法查處。重點做好餐飲、農貿市場、洗車洗污廢水排查整治。
第四節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擴大“無廢城市”試點。推廣光澤試點經驗,在2~3個有條件的地級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探索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的城市發展模式。統籌固體廢物管理制度改革,加強源頭減量,提高工業固廢、廚余垃圾、污水處理產生的污泥、建筑垃圾、農業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保持打擊洋垃圾走私高壓態勢不放松。健全強制報廢制度和廢舊家電、消費電子等耐用消費品回收處理體系,支持開展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實現資源集聚處置。探索開展危險廢物“點對點”定向利用的危險廢物許可豁免管理試點。
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全面實施城市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構建生活垃圾分類常態長效機制,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街區創建。完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配套建設,有效提升無害化處理能力,規范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加強生活垃圾填埋場日常監管。
至2025年,實現城市垃圾分類收集全覆蓋,力爭城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加強塑料污染治理。鼓勵全生物降解塑料替代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推動塑料制品和替代品產業化、綠色化。在餐飲、娛樂、商場等領域推廣重復利用、再利用或可降解的產品。規范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和處置,培育壯大可降解塑料生產企業規模,建立涵蓋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的廢塑料源頭減量機制。監督快遞行業落實國家快遞綠色包裝標準,推進快遞包裝減量化、綠色化、可循環。到2022年,培育和推廣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塑料污染防治典型模式。到2025年,塑料制品長效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
第五節保障城市環境安全
構建氣候變化適應型城市。加強氣候變化和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建設、基礎信息收集、信息化建設以及大數據應用、城市公眾預警防護系統建設。針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修改完善城市基礎設施設計和建設標準。積極應對熱島效應和城市內澇,增強城市綠地、森林、湖泊、濕地等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調節氣溫、保持水土等方面的功能。加強氣候災害管理,提高城市防災減災能力。健全政府、企業、社區和居民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管理體系。
提升飲用水水源地風險防控能力。全面推進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并逐步向鄉鎮級(包含農村“千噸萬人”)延伸。暫不具備雙水源供水或者應急備用水源的縣(市、區)加快建設應急備用水源。強化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控,縣級以上水源地水質常規監測實行一月一測。制定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提升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確保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
推進建設用地污染風險管控。健全建設用地全生命周期聯動監管制度,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要求納入空間規劃和供地管理,嚴格落實“兩公一住”用地土壤調查評估等準入要求。逐步在福州、廈門和泉州等開發用地集中區域推進用地土壤環境先行調查試點,探索“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模式。推廣綠色修復理念,實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強化修復過程二次污染防控。建立全省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優先管控名錄,探索在產企業邊生產邊管控的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模式。動態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鼓勵實施防滲漏改造,到2025年,至少完成一輪土壤污染隱患問題排查整治。
第五章守護鄉村生態,打造山水田園美麗鄉村
建設“綠化、綠韻、綠態、綠魂”的綠盈鄉村,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助力實現鄉村振興。強化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有效保障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安全。打造美麗鄉村,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讓百姓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碧水、記得住鄉愁。
第一節全面推進綠盈鄉村建設
梯次推進綠盈鄉村建設。建立政府、村級組織、運營企業、農民等各方面參與的共建共管機制,健全完善基層精準服務,梯次推進盈實富美的綠盈鄉村建設。保護塑造鄉村風貌,延續鄉村歷史文脈,不破壞地形地貌、不拆傳統民居、不砍老樹、不蓋高樓。到2025年,全省大部分村莊達到綠盈鄉村標準,生態省建設細胞工程基礎不斷夯實。
保障農村飲水安全。不斷加強農村水源地保護,加快劃定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或保護范圍),逐步推進人口密集的重要鄉鎮開展鄉鎮備用水源建設。強化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控,“千噸萬人”水源地水質實行一季一測,鄉鎮級和千人以上農村集中供水飲用水水源地實行半年一測。
加強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統籌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改善村容村貌,建設生態宜居的農村人居環境。針對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和環境問題突出、鄉村振興試點等環境敏感區域內村莊生活污水,分類實施提升治理,穩步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探索建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技術模式。力爭到2025年,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65%以上,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比例達到40%。不斷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態化機制,鼓勵以縣域為單位打捆村莊保潔、垃圾轉運、農村公廁管護等進行市場化運營管理,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標準化、規范化水平。有序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干濕分類,通過漚肥返田、配置“濕垃圾”終端處置設施等方式解決終端處理問題,提升垃圾治理的減量化、資源化利用水平。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