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生態環境標準體系。緊密銜接生態環境保護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研究制定更加嚴格、更具前瞻性的生態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及技術規范等,加強地方標準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產業發展政策等銜接配套,健全地方標準實施信息反饋和效果評估等機制,促進形成綠色生產和低碳生活,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與經濟結構綠色轉型協同增效。
推動生態環境司法聯動。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的工作成效,加強生態環境部門與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聯席會商、聯合執法、聯合督辦。推動省級和有條件的中級與基層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設立專門的生態環境審判、檢察和執法組織,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加大對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偵辦、起訴和審判力度。深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加強案例線索篩查、重大案件追蹤辦理和修復效果評估。推動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與行政處罰、刑事司法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進行銜接。
第三節發揮市場機制激勵作用
構建規范開放市場。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打破地區、行業壁壘,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引導各類資本參與環境治理投資、建設、運行。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和公正監督制度,規范市場秩序,加快形成公開透明、規范有序的環境治理市場環境。健全第三方治理環境監管機制,依法依規建立第三方環評、監測、治理失信機構黑名單和聯合懲戒機制。
創新環境治理模式。在環境公用設施、工業園區、重點行業等領域推行第三方治理,探索治理企業跟投業主項目模式和區域化、一體化環境綜合服務模式。開展生態環境導向(EOD)開發模式試點,探索建立產業收益補貼生態環境治理投入的良性機制,實現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經濟發展的充分融合。
健全價格收費機制。按照“誰污染、誰付費”原則,健全“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機制,建立健全第三方污染治理鼓勵政策。實施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按照補償處理成本并合理盈利原則,完善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政策。落實差別電價政策。
加強財稅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常態化、穩定的環境治理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完善項目儲備庫建設。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支持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出臺有利于推進產業結構、產業集群綠色升級改造,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調整優化等相關政策。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稅法,落實促進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稅收優惠政策。
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支持三明、南平以創建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為契機,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快探索綠色金融創新舉措。鼓勵各地符合條件的項目積極對接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和省級各類投資基金。探索建立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基金。鼓勵省產業股權基金設立綠色產業發展子基金。引導各類機構投資者投資綠色債券。
明確綠色信貸支持方向,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引導銀行業發展綠色信貸。推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發展,在環境高風險領域研究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推進碳排放權、排污權、用能權、水權等資源環境權益交易市場建設,完善確權、登記、抵押、流轉等配套管理制度。鼓勵發展重大環保裝備融資租賃。
第四節推進生態環保全民行動
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營造全社會綠色生活風尚,推行《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推動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進公眾以實際行動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全民綠色消費,積極培育綠色消費市場,推行綠色產品政策采購制度。制定實施綠色低碳社會行動示范創建方案,組織開展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節約型機關等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倡導低碳綠色出行,以福州、廈門作為主要綠色出行創建對象,鼓勵周邊中小城鎮積極參與創建行動。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全省50%的縣(市、區)達到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縣標準,持續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引導全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文明素養,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將生態文明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職業教育體系和黨政領導干部培訓體系,鼓勵企業通過設立企業開放日、環境教育體驗場所、環保課堂等多種方式向公眾開放,組織開展生態文明公益活動。加大生態環境宣傳產品的制作和傳播力度,結合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打造生態文化品牌,推廣生態環境文化產品。鞏固政務新媒體宣傳陣地,完善例行新聞發布制度和新聞發言人制度。持續開展六五環境日主題實踐活動、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系列活動。加強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注重加強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提高農村地區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自覺性、主動性。
強化公眾監督與參與。完善信息公開機制,推進環境信息公開渠道多元化、覆蓋全面化,落實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強制性環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監督管理效能,提升公眾參與水平。加強輿論監督,鼓勵新聞媒體對各類破壞生態環境問題、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曝光。健全公眾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暢通環保監督渠道。引導具備資格的環保社會組織依法開展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等活動。
營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圍。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群團組織和生態環保志愿者隊伍優勢作用,形成全社會共同支持關心關注生態環保事業、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圍。積極動員廣大職工、青年、婦女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等橋梁紐帶作用,促進行業自律。加強對環保社會組織的管理和指導,廣泛發展生態環保志愿服務項目和志愿者隊伍。
第十三章保障措施
第一節強化政治統領
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進一步深入理解、大力秉承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創造的寶貴思想財富、精神財富、作風財富、實踐成果和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汲取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的強大力量。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把“兩個維護”扎實體現在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行動上,體現在推進“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落地落實上,進一步提高堅決維護的定力和能力,確保黨中央關于生態環境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及福建省委工作要求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