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持續提升海洋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大力實施海岸帶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杭州灣北岸海岸帶、佘山島領海基點等保護修復重點項目,建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后評估制度,逐步提升海岸帶生態服務功能,改善海島周邊生態環境。持續開展增殖放流,逐步提高海洋生物多樣性水平。深化海洋生態預警監測指標體系和評估方法研究,完善海洋生態預警監測質量管理體系。
(三)提升供給品質,推進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利用
圍繞飲用水安全、品質提升和資源利用,廠站網統籌、節供排共抓,系統推進原水系統和供水廠網建設,加強水土保持與灘涂保護,推進水資源、海洋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利用。
1.增強水資源配置和保障能力。探索建立長三角區域原水聯動及應急供水機制,開展長江口水庫鏈研究,為上海戰略供水安全提供保障。加強入境、入海水量水質監控,實現水文水資源監控全覆蓋。加強原水水質監測管理,調節優化水庫生態系統,提高水源地應對突發污染和季節性藻類風險的應急處置能力。完成金澤水庫完善提升工程,增設取水泵站和預處理設施,提升黃浦江上游水源地應急保障能力。推進青草沙-陳行原水系統連通工程,先期建設原水西環線南段工程,開展徐涇水廠原水支線復線工程項目技術儲備,逐步實現長江-黃浦江上游水源地的互連互通、互濟互補,提升全市原水系統安全保障能力。加強地下水開發利用管理,落實地下水管控指標,結合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建設,優化地下水應急供水深井前期水資源論證,加強應急供水(兼回灌)深井建設和管理,推進地下水應急供水保障監控系統建設,持續開展地下水回灌,有效防控地面沉降并保障地區應急供水能力。
2.強化并提升供水系統管控能力。優化水廠布局,啟動建設虹橋水廠一期工程,完成臨港水廠一期工程,新增供水能力20萬立方米/日,緩解局部供需矛盾。推進楊樹浦等10座長江水源水廠深度處理改造工程,全市水廠深度處理率達到90%。實施金海水廠配套輸水管及錦繡路泵站工程,提升浦東北部區域供水能力。加快供水管網和區間連通管建設,優化供水輸配系統布局,提升供水保障效率。實施約2000公里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占全市老舊供水管網改造量的25%,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降至9%。推動供水企業全部接管居民小區二次供水設施,進一步完善運維標準,運用物聯網等新技術提升二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強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增設全市供水管網在線監測點,強化覆蓋源頭至龍頭的供水監測,提升供水感知能力。推進高品質飲用水示范區試點建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路線和實施方案。
3.深入推進全社會和全領域節約用水。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和國家、上海市節水行動方案,加強水資源和節水監督考核。因地制宜加強非常規水源利用,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嚴格取水許可,實施取水許可電子證照,落實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及節水評價制度,開展水資源論證區域評估。加強取用水和節水全過程管理,完善水資源管理系統建設,加強重點用水單位實時監管。強化計劃用水限額管理,實施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持續推動節水型機關(單位)、小區、企業、學校等示范載體建設,加強農業、工業、服務業等重點領域節水技術改造,開展合同節水、智慧節水、非常規水源利用示范試點。加強節水宣傳和知識普及,引領社會形成節約用水的良好風尚。
4.加強水土保持與灘涂培育保護。全面落實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責任,深化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實施水土流失預防保護,持續推動水土流失專項治理,打造生態河湖岸線,提升復合生態效應。開展開發區水土保持區域評估,加強人為水土流失監督檢查和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提升水土保持監測能力,啟動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建設,常態化開展水土流失監測,加強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推進灘涂資源監測監管;依據新一輪長江口綜合整治規劃,開展橫沙淺灘等護灘研究,促進長江口北港河勢穩定;適時推進南匯東灘二期項目,穩定長江口河勢和航道;開展灘涂生物種青和培育保護研究,維護長江口生態基底。
5.節約集約利用海洋資源。實施海岸線分級分類管控和海域功能用途管制,探索海域立體分層設權,協同開展海域和海島等海洋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優化海域資源配置,服務東海大橋二橋、液化天然氣站線擴建、臨港和奉賢海上風電場等重大項目建設,保障重大戰略、重要基礎設施和生態保護項目用海。積極支持開發海洋可再生能源項目,鼓勵深遠海資源開發。嚴格落實海域有償使用制度,促進海域資源保值增值。建立和完善本市海洋資源調查監測體系,重點開展海域海島、海洋生態系統等海洋資源專項調查和監測評估,掌握海洋資源和海洋生態家底。進一步強化區級海洋屬地管理職能,完善市、區兩級海洋監管機制。
(四)支撐重點區域建設,推動水系統治理新突破
主動跨前服務重點區域,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聚焦陸海統籌、水安全保障、水環境營造、高品質供水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以下簡稱“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崇明世界級生態島、五個新城等重點區域率先突破。
1.海陸聯動支撐臨港新片區更高水平開放。發揮浦東新區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建設的驅動效應,培育壯大海洋高端裝備、海洋生物等海洋新興產業,協同推進海上試驗場建設,助推藍色產業集群發展。推進臨港新片區主海塘達標建設,適時啟動保灘工程,提升海岸線生態品質和安全防護能力。實施泐馬河、人民塘隨塘河等骨干河道整治工程和金匯港北閘等新建改建水(泵)閘工程,提高地區澇水外排能力。擴建臨港污水廠,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建設臨港水廠及配套原水工程,加強與相鄰供水分區間的供水干管連通和一網聯合調度,增強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協同推進嵊泗縣大陸引水工程。在滴水湖核心片區內開展高品質飲用水示范區建設,提升區域供水品質。配合做好小洋山北側綜合開發,進一步提升洋山深水港能級。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