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發揮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作用
一是狠抓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連續三年拍攝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每年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會議上專題播放,以警示促重視、以警示促落實、以警示促整改。緊盯警示片披露問題,建立問題臺賬,制定整改方案,加強督促檢查,強力推動整改。三年警示片披露的484個問題已整改完成318個,長江經濟帶沿江省(市)自查整改問題4137個。二是將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情況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重點范疇。完成對上海、重慶、浙江三省(市)第二輪督察反饋,并緊盯地方整改進展。2021年4月,對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廣西、云南等6省(區)實施第二輪督察。
(四)強化支撐服務保障
一是落實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要求,組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以及生態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中心,為長江生態環境監管提供組織保障。二是加快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相關法規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減污降碳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推動湖北省、上海市建設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三是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在長江經濟帶布設1720個國控斷面和913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長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省、市、縣跨界斷面自動監測全覆蓋,實時發布水質監測數據,對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進行通報預警。開展水生態狀況調查監測。四是加強區域聯動協同。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共同保護。指導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五是強化環境應急管控。完成長江經濟帶突發環境風險地圖繪制,實現2萬多家涉重金屬和危險化學品企業環境應急預案備案全覆蓋。94.1%的縣級以上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完成應急預案備案。河南省南陽市編制“一河一策一圖”應急處置方案,形成“以空間換時間,以時間保安全”的“南陽實踐”。六是強化科技創新支撐。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發。成立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推進58個駐點城市跟蹤研究和技術幫扶,推進水專項成果轉化。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積極探索開展環境治理模式創新。
三、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依然突出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盡管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積極進展,但基礎薄弱、歷史欠賬多,水生態問題仍然是長江流域最主要的問題,長江保護修復任重道遠。
(一)長江保護法貫徹落實尚需加強
各地區各部門對長江保護法的主要內容和重要制度學習把握不夠,部分企業法律意識淡薄、法治觀念不強。區域聯動、信息共享、聯合執法等機制有待完善。
(二)污染防治任務依然艱巨
長江流域污染排放基數大,部分工業企業環境風險不容忽視。部分地區雨污分流不到位、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滯后。不少地區農業面源污染已上升為主要矛盾。船舶含油廢水等直排入江現象依然存在。排污口整治和管理難度大。
(三)生態破壞仍然嚴重
部分地區濕地、湖泊萎縮,生物多樣性減少。部分河道生態流量保障不足,水體自凈能力減弱。落實長江“十年禁漁”效果還不穩固。非法采砂案件仍有發生,監管執法存在較多挑戰。礦山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難度大、欠賬多。
(四)生態環境治理仍存短板
生態環境治理整體性、系統性尚需加強。清潔生產推行仍需深入。生態環境治理投入不足,管網建設和維護資金保障機制不健全。流域監測預警機制銜接不夠。生態環境綜合執法人員、經費、手段不足。流域內尾礦庫存在環境風險。
四、依法推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2021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的第一年。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落實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總要求,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持續改善長江生態環境,確保“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起好步、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一)全面宣傳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
進一步加強長江保護法等法律宣貫實施,推動形成以長江保護法為統領、相關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為支撐的法治體系,有序推進相關立改廢釋工作,把法律規定的責任體系落到實處。建立長江流域協調機制,統一指導、統籌協調長江保護工作,審議長江保護重大政策、重大規劃,協調跨地區跨部門重大事項,督促檢查長江保護重要工作的落實情況。
(二)扎實推動綠色發展
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力爭在推動碳排放達峰行動、重點行業綠色發展等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引導推動重點行業開展清潔化改造,深入推進清潔生產與節能減排政策協同一致,加強高污染、高排放項目環評管控,切實發揮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嚴格執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嚴禁污染型產業、企業向中上游地區轉移。開展化工園區評價認定,指導城鎮人口密集區危化品企業搬遷改造和沿江化工企業“搬改關”工作。推動新建冶金、電鍍、化工、印染、制革、原料藥制造等企業在符合產業定位的園區布局,排放污水由園區集中處理。制訂分區差別化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推動優化產業布局。繼續推進綠色航道建設,持續推進新能源、清潔能源在船舶上的應用。推廣應用節水技術裝備,持續培育節能環保產業,推動沿江省(市)產業聚集化、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三)深入開展污染防治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推動沿江城市加大污水管網改造力度,推進建制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沿江城鎮垃圾收集處理能力,力爭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實現長治久清。深入推動排污口整治,落實地方主體責任,確保整治方案落地見效。鞏固提升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整治、“三磷”專項排查整治工作成效。以嘉陵江上游尾礦庫為重點,統籌抓好長江經濟帶尾礦庫污染防治。推進長江經濟帶耕地周邊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并支持綠色化提標改造。加強面源污染防治,推進長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沿線規模化養殖場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強化船舶到港口、港口到城市的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有效銜接。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