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2021年6月7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作的《國務院關于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
國務院關于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
——2021年6月7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
生態環境部部長 黃潤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按照長江保護法規定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安排,受國務院委托,就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報告如下,請審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沿江省(市)調研,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上中下游協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經濟帶。韓正副總理等領導同志提出工作要求。
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2019年以長江流域為重點開展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栗戰書委員長擔任執法檢查組組長,并帶隊對四川、江蘇檢查。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我國第一部流域法律——長江保護法,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各地區各部門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貫徹長江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扎實推動各項污染治理工程,全力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長江流域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96.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3.3個百分點,較2015年提高14.9個百分點,干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質。劣Ⅴ類斷面比例較2015年降低6.1個百分點。長江流域19省(區、市)均完成“十三五”水環境質量約束性指標。長江經濟帶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一、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
各地區各部門始終把長江保護修復擺在各項工作中的突出位置來抓,突出重點、協同聯動、扎實推進,取得重要進展。
(一)強化國土空間管控,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一是組織編制《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開展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等試點,構建差別化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規則。二是制定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長江流域19省(區、市)編制印發“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基本建成信息共享系統。完成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成果技術審核。三是強化綜合管控機制。建立長江經濟帶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體系,明確產業發展、區域開發、岸線利用等方面管控要求。四是開展劣Ⅴ類國控斷面整治行動。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明確的劣Ⅴ類國控斷面全部完成消劣。
(二)落實長江“十年禁漁”,改善水生生物多樣性
一是完成重點水域漁船漁民退捕任務。累計退捕漁船11萬艘、漁民22.8萬人。建立退捕漁船漁民信息管理系統和實名制動態幫扶系統,出臺9項安置保障措施,撥付中央補助資金130億元,引導各地安排資金123.68億元,實現應保盡保、應幫盡幫。二是開展非法捕撈專項整治。2020年累計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3.4萬艘、違規網具26.7萬張(頂),查處非法捕撈案件7579起、涉案人員8361人。設立長江口禁捕管理區。清理整治長江干流、洞庭湖、鄱陽湖非法矮圍,清除圍堤120余公里。三是開展“長江禁捕打非斷鏈”專項行動。累計檢查水產制品生產企業等568.22萬家(個)次,監測電商平臺(網站)264.49萬個次,推動下架(刪除、屏蔽)非法交易信息2.66萬條。禁捕后,長江江豚等旗艦物種的出現頻率增加。在2017年率先全面禁捕的赤水河,特有魚類種類數由禁捕前的32種上升至37種,資源量達到禁捕前的1.95倍,生物多樣性水平逐漸提升。
(三)排查整治排污口,推進水陸統一監管
一是全面啟動長江干流、九條主要支流及太湖入河排污口底數摸排,徒步排查岸線2.4萬公里,首次實現“無人機航測+實地核查”高精度全覆蓋,共發現入河排污口60292個,比之前掌握的數量增加約30倍。二是在全面排查基礎上,同步開展入河排污口水質水量監測。安徽省通過在工業企業安裝自動監控、每月手工監測相關水系、建設入江口微型水站,初步建成綜合監測體系。三是探索建立一整套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規范體系和長效機制。江蘇泰州市和重慶渝北區、兩江新區等試點地區累計實施治理示范工程100余個,完成監測、溯源和80%整治任務,解決污水直排、亂排問題6000余個。
(四)加強工業污染治理,防范生態環境風險
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完成長江經濟帶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558家,完成率97.2%。完成沿江化工企業“搬改關”228家,其中沿江1公里范圍內落后化工產能已全部淘汰。制定《化工園區綜合評價導則》、《化工園區開發建設導則》,推動化工園區規范發展和合理布局。二是加強工業園區環境管理,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浙江省264個重點工業園區建成“污水零直排區”。三是開展“三磷”(磷礦、磷化工企業、磷石膏庫)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存在問題的281家“三磷”企業(礦、庫)均已完成整治。四是深入開展“清廢行動”(打擊固體廢物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共發現問題點位3252個,整改完成3221個,完成率99.0%。五是深入推進尾礦庫綜合治理,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完成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停用超過3年的尾礦庫閉庫。1641座尾礦庫全部完成污染防治方案編制,其中1618座完成污染治理,完成率98.6%。六是加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完成989個涉農縣域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推進建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風險管控。七是提升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范能力,推進川渝云貴等長江上游地區、江浙滬皖等長三角地區分別建立區域危險廢物聯防聯治機制。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