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其中,評估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是重要方面。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我部會同中科院等單位,開展集中研究、集體攻關,提出了“十四五”監測評估的初步思路,可以概括為“三個一”,即“建設一張網、制定一個辦法、強化一項機制”。
“建設一張網”,即推進國家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根據《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要求,按照天地融合、資源共享、全面覆蓋、服務監管的原則,建立天地一體化生態質量監測網絡。通過部門共享、央地共建、升級改造等途徑,優先在生態保護紅線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自然保護地等重要生態空間建設生態質量監測綜合站和監測樣地樣帶,實現生態系統格局、生物多樣性等多維度協同監測。
“制定一個辦法”,即研究提出并試行生態質量評價辦法。構建以生態格局、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生態脅迫為框架的生態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我們原來叫環境保護部,主要做環境質量的監測評價,現在,我們在積極構建生態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指標體系設計中,我們首次將生物多樣性指標納入綜合評價指標框架,以引導各級地方黨委政府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趨勢,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作出中國貢獻。
“強化一項機制”,即進一步強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對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810個縣域開展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相關結果作為轉移支付資金下達的重要依據,引導地方改善環境和加強生態保護。需要向大家報告的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810個縣,承擔著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等重要生態功能,廣泛分布于全國29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覆蓋了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50.4%,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環境部:中重度污染天氣過程預測準確率達90%左右
大眾日報海報新聞:生態環境部2019年9月份出臺的生態環境監測的規劃綱要2020-2035,其中提到,2025年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建成,統一監測評估的工作機制也能基本形成,想問一下到目前為止這項工作的進展是什么?希望介紹一下,謝謝。
柏仇勇: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取得前所未有的顯著成效,基本實現了“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的建設目標,生態環境監測能力顯著提升,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穩步提高,監測數據的“真、準、全”得到有力保障,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全面設點”。建成符合我國國情并與國際接軌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了環境質量-生態質量-污染源要素全覆蓋,陸-海-空-天范圍全覆蓋,全國-區域-城市-區縣不同尺度全覆蓋,通過定期或實時監測,能夠說清全國生態環境狀況和變化趨勢。
二是“全國聯網”。地方和企業約3.3萬個監測站點的數據與國家聯網共享,正在構建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監測數據逐步從分割向匯集轉變。各類監測數據報告及時權威發布,排污單位加強自行監測信息主動公開,公眾環境質量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自動預警”。國家層面實現對重點區域、流域和城市的空氣、地表水環境質量實時自動監測預警,地方自動監測進一步向污染較重區縣、重要水體和飲用水水源地延伸。從無到有建立空氣質量預測預報體系,提前7-10天預測重污染過程,中重度污染過程預測準確率達到90%左右,在重污染天氣“削峰降速”和重大活動空氣質量保障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是“依法追責”。建立基于監測結果的環境質量評價、排名、通報、預警制度,為面向地方政府的環境質量考核與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提供支撐;建立污染源監測與環境執法同步的“雙隨機”執法監測機制,基本實現測管聯動,為查處排污單位環境違法行為提供支撐。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賦予生態環境部的“統一監測評估”職責,繼續堅定不移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的“統一組織領導、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標準規范、統一數據管理、統一信息發布”。一是加強法制建設和頂層設計。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條例》制修訂,推進落實《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關于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二是大力推進部門合作。持續加強與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等溝通合作,推進網絡共建和數據共享,加快形成“一張網、一套數”。三是統一發布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實時發布環境空氣、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數據,每月發布大氣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排名以及重點城市降塵監測結果,每季度發布大氣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改善情況排名。會同相關部委編制發布年度《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做到“一個出口,一個聲音”。謝謝!
生態環境部:依法、科學、誠信監測,沒有例外,也決不允許有例外!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