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營企業遍地開花,到混合所有制企業快速興起,我國環保行業正經歷重大變革,據統計,在2020年環保企業20強中,有18家是國資控股、參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純民營企業僅剩2家,混合所有制企業逐漸崛起,成為了環保產業的主流。
“不能將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崛起,簡單的理解為‘國進民退’,而是當前中國環保產業發展和核心競爭力構建的必然要求,有其特有的內在邏輯”,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在“2021(第十九屆)水業戰略論壇”上指出。論壇上,趙華林對近年來環保產業大熱的“混改潮”,分享了獨到的觀點與思考。
趙華林
環保混合所有制企業崛起是產業發展必然要求
近年來,國有企業紛紛參股、控股一些頭部環保民營企業,或者和民營企業合資成立環保企業。經統計,在2020年環保企業20強中,有18家是國資控股、參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純民營企業僅剩2家。
“需要正確認知環保產業的混合所有制”,趙華林指出,環保產業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崛起,縱然有“去杠桿”等外部金融環境帶來的影響,但這些因素只是催化劑,不是根本原因。“不能將混合所有制改革簡單的理解為‘國進民退’,環保產業混合所有制經濟崛起,是當前中國環保產業發展和核心競爭力構建的必然要求,有其特有的內在邏輯。”
環保產業的三個重要發展階段
趙華林指出,環保產業、環境保護、經濟發展三者是相互適應的關系,環保產業的發展依賴于環境需求的發展和環境政策的演變。同時經濟發展作為其中的根本因素,決定了環境需求的發展,推動環境政策的演變。
由于目前我國的經濟已經發展到了向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邁進的新階段,因此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以及環保產業都發生了根本性、歷史性、轉折性的變化。
環保產業、環境保護、經濟發展三者相互適應
趙華林表示,經濟發展過程是環保產業演變的過程。根據“錢納里工業化階段理論”,經濟發展大致分為以下六個階段:即“不發達經濟階段”、“工業化初期階段”、“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后期階段”、“后工業化社會”和“現代化社會”。這六個階段對應的污染排放、居民環保意識、機構改革、環境政策、環保產業發展等多方面都各具特點。
如在不發達經濟階段,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沒有或極少有現代工業,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因為幾乎沒有工業污染排放,污染存量水平低,也不存在對環境質量的需求和環保意識,沒有環境政策,自然也沒有環保產業。
工業化初期階段,對應于“羅斯托經濟成長階段論”的經濟準備起飛階段。環保產業在少數人的需求和政府要求的末端排放治理政策強壓下產生了,產業集中于用于末端治理的設備生產上。
到工業化中期階段,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大規模發展是支持區域經濟高速增長的關鍵因素,制造業內部由輕型工業迅速增長轉向重型工業迅速增長。此時,簡單的末端治理已經無法控制污染排放和不斷加劇的生態破壞,政府環境保護政策聚焦于總量控制。總量控制政策將會催生環保行業迅速發展,環保產業也從末端治理設備的生產拓展到設計和工程服務等。
進入到工業化后期階段,第三產業特別是新興服務業,如金融、信息、廣告、公用事業、咨詢服務、旅游等,開始由平穩增長轉入持續高速增長,并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在這一階段,重化工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持續下降,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已到峰值,開始躍過環境庫茨涅茲曲線的拐點。全面的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需求,改變了以往聚焦于點源治理的模式,關注區域性、系統性治理,催生了環保產業繁榮和壯大,環保產業鏈從設計和工程服務進一步拓展到投資運營以及識別、規劃、集成的一級開發等。
進入到后工業化社會和現代化社會,制造業內部結構由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導,向以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導轉換,第三產業中的知識密集型產業也占據主導地位。民眾和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轉向具有全球性影響的生態問題方面,比如生物多樣性、碳排放與氣候變遷、對后發國家的供應鏈提出環境標準等。
而在環保產業的發展方面,我國經歷了三個重要的階段:
第一階段大致在1990年之前,環保產業集中于工業三廢末端治理設備的生產。雖然國家高瞻遠矚,將環境保護上升為基本國策,但地方政府往往將環保讓位于經濟增長,排污企業對末端治理設備的需求形式重于實質,客戶關系和渠道成為競爭關鍵,這導致環保產業處于自發、無序狀態,產業市場狹小、技術落后,形成以小微企業為主的市場結構。
第二階段大致是1991年-2010年,城鎮化和重化工業的發展導致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總量控制政策推動了圍繞重點污染源的綜合性污染治理和市政領域污染治理。我國環保產業范疇由以末端治理的設備制造為主,擴展到覆蓋環保產品、環境服務、清潔技術產品、資源循環利用四大領域。
在這一階段,環保產業逐漸崛起一批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通過充分市場競爭、以設備和工程服務低成本為優勢的民營企業;一類是提供地方性市政領域環保服務的地方國企;還有一類是依賴于系統內環保治理需求的重化工行業央企環保子公司。
在第三階段,中國基本上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環境保護意識深入人心。以前存在的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考核、追責機制逐步完善。環境政策轉向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關注重點從原先的污染點源治理,轉向了生態系統穩定性提升、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轉型,政府綜合環境需求越來越緊迫,生態環境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成為重點。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