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R工藝節省占地示意圖
此外,好氧顆粒污泥技術沉降速度快(30-70 m/h),節省占地,省區二沉池,出水水質良好,其出水TN可低于4 mg/L,TP僅為0.3 mg/L。若成功推廣應用至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可節約75%以上的占地面積和30%的能耗。該技術基于傳統生物處理工藝,但可實現快速沉降及良好的泥水分離效果,是未來地下污水廠可重點開發的工藝之一。
2.采用新型二沉池優化設計
二沉池也是地下廠建設的主要難點,需要改進現有沉淀池形式。平流式沉淀池結構復雜,并且采用雙層形式,運行難度大,且占地面積大,不宜在地下式污水廠中應用,圓形輻流式沉淀池的結構也無法在地下箱體中采用。
矩形周進周出沉淀池則成為下沉式污水處理廠的優選池型,目前,周進周出矩形沉淀池成功推廣運用于國內多個下沉式污水處理廠,水力負荷可達1.5 m3/(m2·h),出水SS穩定達標。
矩形周進周出沉淀池應用案例
3.廠區結構布置豎向形式
現階段,一般地下污水處理廠結構設計采用三層或三層以上結構:
地上層(-2.0 m):綠化景觀、主題公園;
地下負一層設備層(-7.8 m):預處理設備、鼓風機、變電間、除臭、加藥設備、污泥處理設備;
地下負二層(-15 m):預處理池、生物池、污泥濃縮池池體。
一般地下污水處理廠結構設計
在此種構型下,地下設置三層,建設挖深大,土建造價高;設備操作層屬于地下空間,消防要求高;同時,地下空間的通風除臭換氣量大,能耗高。
針對此問題,在北京東壩生態再生水廠創新性的采用半地下式建設模式,可采用建筑物或覆土營造景觀兩種形式,充分利用建筑物空間建立企業研發中心。
北京東壩生態再生水廠設計圖
另一種可行的思路是地上構筑物覆土營造景觀,充分利用廠區的豎向空間:地上覆土,營造景觀;地上一層設置操作間,避免地下空間的封閉問題;地下一層設置主體構筑物,減少挖深,有效降低工程造價。
北控水務在寧東污水處理廠
廠區結構布置豎向形式
生態綜合體的研究與實踐
2016年10月,清華大學再一次召開關于污水處理廠建設高峰論壇,提出將城鄉生態綜合體建設與地下污水廠相結合,進一步推動“負資產”向“正資產”的轉變,并且明確提出,把地下污水廠作為抓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污水處理廠生態綜合體,根據所在地區,分為城區型和郊野型,具備公共服務、教育、生態、科研等多方面功能。秉承生態文明理念,將污水處理與提供生態景觀、休閑娛樂、科普教育、科技研發、濕地綠化等公共服務有機融合,地上地下統籌規劃,改善周邊環境質量。
城市生態綜合體的研究與實踐
生態綜合體概念的提出,可以說是污水處理的行業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一次社會實踐。在幾年前我去參加歐洲水科技周交流會議上,做了相關報告,國外學者馬上表示,公共基礎設施就應該這樣建設,歐洲說的多,沒有機會實踐。所以說,污水處理廠可成為良好的載體,與周邊社區融合,為居民提供各類服務,是未來引領世界技術進步的方向之一。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在社會發展方面的一次創舉。所謂“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John B. Cobb, Jr.)曾撰文指出“直接進入生態文明的發展抉擇帶給中國一個千載難逢的偉大機會,這個機會是中國獨有的領導世界的機會……中國應該抓住直接進入生態文明這一千載難逢的偉大歷史機遇。”
在生態文明的大背景下,特別是進入“十三五”時期以來,地下式污水處理廠的總處理規模和總投資增量明顯,分別占同期污水處理廠處理水量和總投資的18%和30%左右。眾所周知,發展趨勢要看增量,而不是看存量,因此地下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已經成為非常明顯的發展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快速發展的階段,地下式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方式不約而同了走向了生態綜合體的形式。
“十三五”期間地上/地下污水處理廠總量與增量情況對比
接下來,列舉幾個地下污水處理廠及生態綜合體建設的實例。
1.案例分析(1):南翔再生水廠
南翔再生水廠為全國首批PPP示范項目,由中國水環境集團建設,是華東地區首座地下式再生水廠。出水標準達地表IV類。該項目主要分為三大板塊,地面景觀公園、水環境科普館(華東首座)、地下污水處理層。總占地11.32公頃,約170畝地。該廠污水處理本身的工藝改進不大,但是建筑的藝術、科技館、景觀等已經初具雛形。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