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創新,是企業在經營與發展過程中永恒的話題,更是企業的生存之道。對于環境企業來說,該如何認識創新?如何創新?本文特別匯總了王凱軍、楊向平、傅濤等行業“大咖”的精彩觀點,供大家參考。
王凱軍
德魯克定義創新是“使人力和物質資源擁有更大的物質生產能力的活動”。如何改變現存物質財富創造潛力的方式都可以稱為創新。創新是創造一種資源。環境企業要進行系統化的創新,企業需要在每隔6-12個月打開天窗,看看外面的世界。從行業技術角度講,企業需要開放心態,多去“遇見”,推動市場新的觀點技術就會產生。
我國面臨城市水環境管理重大戰略轉折期,表現為四大趨勢:一、從追求工程結果到關心環境效果的轉變;從監控重點污染源到監控河流斷面的水質的轉折。二、主控污染物類型的變化,由有機污染控制為主,轉變為氮磷營養元素的控制;三、從點源控制到面源控制轉變。水污染控制主戰場由點滴控制向流域綜合整治方面;四、最為重要轉變由被動防治到主動生態修復與建設。特殊地區主動追求與其經濟、社會相適應的更高環境質量。新問題、新技術、新戰略。環境企業家應該抓住這一轉折時期,抓住機遇,調整產業戰略,革新工藝技術,才能脫穎而出,也是企業邁向支柱產業的重要過程。
國際污水處理技術已經從簡單的水質達標逐步向著能源化、資源化的可持續發展方向發展。環境企業家應突破思維僵化瓶頸,順應世界環境產業發展趨勢,接受新思維,解鎖新模式,打造新格局,抓住新的突破口。
盡管在環保行業,很多技術與國外相比,他們有的我們也有,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環保企業若想持續并卓越的發展下去,要跟緊國家大戰略,延伸到環境產業技術戰略,做出調整與革新,才能順勢而為。
環境產業真正的未來之窗應放眼環保相關產業。環境企業家要開放胸懷,建立交流與合作,整合資源與戰略,把重新構建的新格局戰略踐行于企業發展之中,才能推動企業向支柱產業沖擊。
(王凱軍,清華大學教授。本文摘自其在“2019第十七屆水業戰略論壇”上《創新發展與企業的創新之路》演講)
楊向平:
做了一輩子的污水處理,幾乎建完了北京的污水處理廠,但后來發現,水環境污染還沒有被根治。市場對于技術及模式創新有更復雜的需求。
當前現在最需要的環保技術創新應該是結合客戶需求的創新,而不是原理上的顛覆。應更多地從結構上、形式上、工業化、模塊化方面進行創新,這些方面還有很大的轉型空間。隨著土地資源的日益稀缺,占地小、投入少、效果好的處理技術將成為重點發展趨勢。
(楊向平,原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副會長、原北京城市排水集團總經理。本文摘自其在2019“新型高效水處理技術論壇”上的發言)
傅濤:
變革是大趨勢,創新是根本出路,應對變革是生存之道不是發展之道。如果不創新很難生存。
什么是創新?環保行業里面,很多公司成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成立了博士后流動站,也申請了很多專利。我們認為所謂低成本創新并不是簡單的等于研發,創新是為特定客戶創造新價值。像小米這樣的公司、蘋果這樣的公司,并不擁有多少真正自己的研發技術,但是他們更懂用戶。比如,生產靜音馬桶的生產廠商,并不是技術研發公司,實際上是用技術滿足了特定用戶,這些馬桶滿足了夜晚容易失眠的人的需求,而功能更多的馬桶蓋是滿足了追求舒適的人的個性需求。為特定客戶創造新價值就是創新,不要把創新簡單理解為研發。
創新可以分為四種: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流程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今天我重點談基于需求的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產品創新:對于企業而言,曾有人說“創新是把已有的知識變成錢,而科技研發是把錢變成知識,因此,研發是學校和研究院的事情,但是創新是企業的事情”。
環保創新:環保的需求在變,有大量需求沒有被真正滿足,環保的創新是面向客戶導向的創新。在產能過剩的現在,環保市場上有三四萬家環保公司,我認為80%的環保公司活不過5年,因為這種變革是非常深刻的。我們E20的使命是幫助20%的領先公司成長。因為創新不僅僅是發展的問題,更多是未來生存的問題。
創新應該有一套方法論,現在環保還有60%的需求未被企業識別。企業家的存在就是自己發現需求。如果企業家不能自己發現需求,不能洞察用戶的痛點,就不配做企業家。如果等政府發文要做,那最終就是價格競標。我們再去呼吁避免惡性競爭那就是違背市場的,因為需求是政府發現的不是企業家發現的,企業家50%的工作沒有做,有什么資格做超額利潤?
創新問題實際上是我們行業的共性問題,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意識到環保行業需要創新,需要滿足社會的需求。真正解決中國環境問題需要創業家創新。
(傅濤,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本文摘自其在E20環境商學院CEO特訓班第七期結業課上的講話)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