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不差錢”,那中持股份為啥還要引入戰略投資者?核心原因還是為了參與“長江大保護”。
本次中持引入的戰略投資者,是長江環保集團,而長江環保集團又是三峽集團的全資子公司。
基于中央工作部署,三峽集團是擔任“長江大保護”工作的牽頭方,與地方政府擁有良好的溝通渠道。截至2020年9月底,三峽集團在“長江大保護”工作中累計落地投資達到1,053億元,已與近40個市(區)縣簽訂合作協議,形成了三峽牽頭、政府主導、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共抓長江大保護格局,在長江區域內擁有的領先的市場資源及渠道資源。
而長江環保集團,則是應習近平總書記“共抓長江大保護”的指示精神而成立,是三峽集團開展長江大保護工作的實施平臺。長江環保集團依托長江經濟帶建設,以十一個沿江省市為對象,負責與生態、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相關的規劃、設計、投資、建設、運營、技術研發、產品和服務等,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為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從中持的角度看,2017年公司上市后,就開始逐步實施“業務南移”戰略,相繼在安徽、上海、江蘇等省市完成布局。
這樣一來,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完成后,通過引入長江環保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中持股份就可以借助與長江環保集團的戰略協同效應,完成區域布局戰略,進一步擴大業務規模、提升盈利能力和技術水平,實現快速健康增長。
根據雙方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長江環保集團將把中持股份定位為長江大保護事業的重要參與方,支持公司參與長江大保護工作并發揮積極重要作用,包括發揮上市公司技術優勢,參與長江環保集團業務發展,持續為長江環保集團打造示范項目,提供技術服務、技術產品、運營管理服務及綜合解決方案。
在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戰略投資者相關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長江環保集團也愿意優先支持中持股份參與由其主導的與公司主營業務相關的新增項目。
雙方將共同致力于將中持股份打造成為環境科技的研發和創新平臺,充分發掘并進一步強化其內外部科研資源,為長江大保護事業提供堅實有力的科研創新支撐,實現中持股份成為環境技術領軍企業的戰略目標。
此外,長江環保集團還將利用自身在資金、授信、品牌及行業影響力等諸多方面的優勢資源,積極協助中持股份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優化融資結構,以促進其業務做大做強。
04 “感覺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
其實,早在今年6月,《環保圈》就曾經專訪過中持股份總經理邵凱。
在談到對環保產業“混改”的看法時,邵凱表示,“混改”是中國特色,而且在環保行業已經形成了大趨勢。
“有些混改是不得不改,企業已經活不下去了,別人來救你一把。這種混改可能是被動的,不是長效、持久的思考,可能也不會有好的結果。”他說。
不過,另外一種混改則是有準備的,結合雙方優勢、長處、各自定位,給雙方帶來價值。這種混改如果做得好是非常有價值的,可以把國企央企的資源和民企的創新服務結合起來,就是一個很好的模式。
相信此次中持與長江環保集團的合作,在他看來一定是屬于第二種。
采訪當天,其實是借著E20舉辦的2020(第十八屆)水業戰略論壇的機會,邵凱作為發言嘉賓,上臺講解了中持技術驅動的思考。
而在他之前,長江環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峰也作了題為“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實踐與思考”的演講。
趙峰表示,長江環保集團進入這個行業,更多的是探索模式機制,推動整個行業生態的重構,讓大家有一個良好的經營發展環境,實現大家的合作共贏,從而能夠健康、持續地發展。
“我們發揮的作用就是組織協調、帶動引領各方專業人士做專業的事,我們來并不是跟大家搶利益、搶蛋糕的,希望大家不要把我們當做‘野蠻人’對待。”趙峰說。
借鑒“互聯網+”的概念,長江環保集團提出了“資本+”的概念,其中之一就是“資本+專業技術型企業”。
“所謂的‘專業技術型企業’,就是指在座各位參加2020(第十八屆)水業戰略論壇的專業公司,要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從而確保質量。”趙峰說。
彼時,邵凱正坐在臺下,不知趙峰的這一席話,有沒有在他的心里留下印象。
或許,碧水源董事長文劍平的話可以代表很多民營環保企業在現在這個時代的心聲。他說:
我自己在那里扛著,感覺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前后左右都是航空母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不能逆歷史潮流而動,所以才會尋求機會與國資合作,來改善一下生存的環境。
在文劍平看來,如果把環保行業比作一個生態系統,國企央企是喬木,民企是灌木,小微企業和個體戶則是草本。未來喬木可能會越來越大,把更多的土壤、水分和陽光吸收走。灌木就會發生轉化,要么成為喬木上的一根枝條,要么向草本轉化,而草本則會死去。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