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排水設施是一個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能夠體現城市的先進性。包括習總書記提出的“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需要有先進的、有質量的排水系統做支撐。而出流污染已成為城市水體“下雨就黑”的“罪魁禍首”。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在“2020(第十二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趙國志以“城鎮排水系統提質增效,雨水排水口出流污染治理之道”為主題進行了深度分享。
以下內容根據其現場發言整理。
趙國志
演講內容共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我們需要有什么排水系統?
第二,當前的排水系統存在什么問題?
第三,什么是排水口出流污染?
第四,如何治理?
第五,建議和總結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排水系統?
曾有一句話廣為流傳:判斷一個城市是否發達,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如果一場大雨就讓城市交通堵塞、積水盈尺,那這個城市絕對不是一個先進的城市。
雨水排水設施是一個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能夠體現城市的先進性。包括習總書記提出的“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需要有先進的、有質量的排水系統做支撐。
那么,什么是先進的、有質量的排水系統?
一個先進的、有質量的排水系統應該是“綠、灰、藍、管”多措并舉的整體系統,具有先進的理念,融合現代科學發展的最新技術,并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
其中先進的理念指的是,從傳統上以灰色單一措施為主,向多措施并舉轉變,綠色措施源頭削峰、灰色措施過程蓄排、藍色措施末端消納、管理措施提質增效,多措并舉,共同保障防汛安全和水環境質量安全。
四字中的綠色措施指的是海綿設施的運用和深化,指在源頭建設的雨水蓄滯削峰設施,如設置于綠地、廣場、公共服務設施的中小型調蓄設施,具有生態、低碳等特征;灰色措施指市政排水設施,包括完善的管網、泵站以及大型調蓄設施等;藍色措施指增加河湖面積、打通斷頭河、底泥疏浚、控制河道水位、提高排澇泵站能力等;管理措施指的是加強管網檢測、修復、完善、長效養護等精細化措施,包括一直強調的管道檢測、管道修復,雨污分流的管理,以及智慧化管理措施,包括智慧水務系統以及空白區管網的完善等。
下面則以一些案例來具體說明:
藍色措施案例:上海吳淞江行洪工程
這個工程主要是為了降低上海因洪致澇的風險。項目完成以后,上海蘇州河的水位,在高峰汛期河道水可以降低5到60公分。
藍、灰結合措施:日本首都圈外廓放水路
日本首都圈外廓放水路位于埼玉縣,項目是建于國道16號地下約50米處的一個大型泄洪隧道,全長6.3km,內徑約10.6米,是全球最大規模的防洪設施,以灰色措施的方式,實行藍色措施的功能。該工程于1992年開工,2006年竣工,包括分洪入口、儲水設施及排水設施,集合了日本最先進的土木技術,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排水系統。此工程以灰色措施的方式,實行藍色措施的功能。
首都圈外廓放水路通過豎井連通附近的江戶川、倉松川、中川、大落古利根川等河流;隧道末端還接有一個高25.4米、長177米、寬78米的大型蓄水池,儲存的水通過4臺燃氣輪機驅動的大型抽水機以200立方米/秒的速度排入江戶川,再排入東京灣。
藍、綠結合措施:丹麥的雨水滯留池
這是丹麥做的雨水滯留池,用綠色措施加上藍色措施,平時是綠色。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百姓看景,賞心悅目;下雨天是雨水滯留。儲雨蓄水,城市無憂,“兩水平衡”。
藍、灰結合措施:道路行泄通道
道路的行洪通道很有用。國外非常重視道路的行洪通道,但是國內排水設計和道路設計是兩個專業,道路不會考慮排水,排水想做行洪通道,沒有人理你。
我們行業里面或許可以思考:暴雨期間,城市道路允許積水15cm,該如何行泄?關鍵是要有出口。那么這到底是道路專業還是排水專業的活?
管理措施:預降河道水位,給雨水出路
借助河道大海綿庫容的機遇,預降河道水位,給雨水出路。預計上海所有的內河,在汛期可以降低80公分水位,基本可以達到4000萬的調蓄。
排水系統現狀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