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不是都有使命呢?我見過一個很大的公司,它沒有使命、愿景、價值觀這套東西。
但公司戰略是從確定公司使命開始的,偉大公司都會有一個明確的使命,不管這家公司有沒有清楚地描述過自己的使命。
可能有的創業者一開始設立公司的目的是為了個人發財致富,沒有什么宏大使命,但當TA提到公司戰略的時候,TA就超越了那個最初的階段。
環境企業都是怎么確定自己的使命的?我覺得通常是不能把公司使命規定得過于具體,因為一個具體的使命,常常是短命的。
比如一個公司說自己的公司使命是為某某工業客戶提供完美的水處理建設、運營服務,那基本上如果這個工業行業關停并轉,公司的使命也就結束了,即便這個行業現在看起來很大、很好,也無法確定它未來一直如此。
一家公司要確?;鶚I長青,它的公司使命就應該更加基礎和基本,它應該傾向于那種基本需求。
比如北控水務的使命不是建設污水處理廠,而是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它是這么說的“守護生命之源,創造綠色環境”,首創的也差不多,“守護碧水藍天、創建長青基業”,中持的是“創造安全、舒適、可持續的環境”。碧水源的使命從原來的“解決水臟、水少、飲水安全的水環境問題”變成“承擔社會責任,建設生態文明”,就有進化的意思。
有個央企巨頭的使命是“建設三峽,開發長江”,看起來也需要與時俱進地改一改。
其他行業公司也一樣,騰訊不是提供即時通訊工具,而是為人類提供更好的鏈接服務,那它就不會限于QQ這樣一個產品了,它還會有微信。現在它還更進一步,新的使命是“科技向善”,那又不僅僅是為人類提供鏈接服務了。
近日在凱叔的公眾號看到他寫的,“國內環保公司提技術創新的真的很多,而真正建立自己的研發體系,不斷迭代自己的卻很少,能做成百年老店的環保企業就更少了吧,因為畢竟大家的企業文化就是沖著二十年以內準備的?!?/p>
這話相當犀利了,我想環境企業的使命感也會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進化吧,不管是不是明年就要關張,起碼要拉開百年架勢。所以確定公司使命應該像馬斯克說的那樣“不斷拉遠鏡頭回溯歷史”,只有這樣所有事件才顯示出其真正的重要性。
比如從空間上鏡頭變換,拉遠距離。當下我坐在椅子上,周圍的房子和車子、街道都是重要的物體。但在飛機上,這些東西都消失了,你只能看到城市,湖泊和山脈等大型的物體。而在一般人不能體驗到的國際空間站,只有大洲和大洋是有意義的,城市、湖泊、山脈都細小到無法用肉眼看到。再遠,你就只能看得到行星和恒星。更遠一些,那就只剩整個銀河系了。
也可以從時間上變換視角?;厮萑祟悮v史乃至生命史時,也是同樣的概念。每天我們遇到的事情,或者新聞里看到新鮮出爐的報道,金融市場波動,運動盛會,或者是大國之間交鋒、政客會晤。這在當天都很重要,但如果把鏡頭拉遠到以年為單位,就像從地面到了飛機上——大多數每日新聞報道的事件都因太遠而淡出視線,虛化為背景了。在這樣的距離,只有那些一年中影響最大的事件才凸顯可見,就是年終時各大媒體做的“年度十大新聞評點”。
而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跨度,之前較難把握的大事件的重要細節,也會呈現出更加清晰的輪廓——到底一個新的水處理技術(如膜)和一個新的政策(如公用事業管理辦法、水十條)對水處理行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我們再將時間視角拉遠到幾千年,更大型的故事線才顯現出來——帝國興盛衰亡,宗教在全球范圍傳播,科學技術不斷迭代……只是這樣史詩級視角的使命,恐怕只有馬斯克那樣的人能想得出來,只有Xspace那樣的企業才能去實踐,所以馬斯克才會提出有生之年要助力人類移民火星。作為環境企業的威立雅提出“resourcing the world”,我覺得就比較有空間感和時間感了。
在確定公司使命之后,就需要更詳細的目標體系和業務組合,來幫助實踐公司的偉大使命,這樣才不至于使公司使命空洞虛偽。
但對這承諾,是實踐,而不是實現,因為偉大的使命應該都是實現不了的,一旦完成,那公司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現在已經是碧水藍天了,環境企業是不是就該轉行了?想想看沒有污染的人類社會,會有專門做環境治理的公司嗎?
如果環境公司的使命是守護人類的生存環境,那只要污染存在,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它的使命永遠都不會結束。Resourcing the world則更進一步,不僅僅是環境,只要人類需要資源再生,這公司就有存在的意義。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