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夕,又一則重磅消息刷屏!
5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了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的36條舉措。(詳情閱讀: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發布)
圖片來源于國務院官網
7大點,36條,10365字,首次引入“高質量發展”目標,“生態”一詞被更是提及20次,比“科技”和“人才”(10次)還多。
西部大開發,始于1999年,范圍涵蓋12個省區市,總面積685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71.4%。
2019年,正逢西部大開發20周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曾表示,要制定西部開發開放新的政策措施,西部地區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到期后繼續執行。
時隔14個月后,這份文件終于出臺了。巧合的是,《意見》發布之際,正趕上新冠肺炎疫情。與當年出臺西部大開發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相似,這次的2.0版本,也被賦予了應對疫情影響,提振經濟信心的使命。
西部大開發2.0,最大的亮點莫過于首次引入“高質量發展”目標,專門拿出一個章節,對生態環境保護進行了部署。這是新時期,區域規劃與以往最大的不同,也是環境企業的一大利好。
而對環境企業普遍擔心的政府信用、付費能力等問題,《意見》也給出了相應的保障措施,包括持續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財稅支持和金融支持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企業關切,解決了后顧之憂。
未來,如果這些措施都能落實到位,也將為環境企業在西部開啟又一個新“藍海”,不僅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還將極大地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多贏。
01
深入實施重點生態工程
穩步開展重點區域綜合治理
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升級版”和“增強版”。
兩者的最大區別,就是首次引入了“高質量發展”目標。《意見》第二章明確規定,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第一條就是“打好三大攻堅戰”。《意見》指出:
結合西部地區發展實際,打好污染防治標志性重大戰役,實施環境保護重大工程,構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上一輪西部大開發,著眼點主要是在于完善基本設施,承接東部產能轉移等。這一輪西部大開發,除了這些傳統內容,還增加了“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
例如,《意見》專門拿出一個章節,對生態環境保護進行了部署。《意見》第四章規定,要“加大美麗西部建設力度,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具體來講,包括“深入實施重點生態工程”、“穩步開展重點區域綜合治理”、“加快推進西部地區綠色發展”三大方面。
《意見》規定:
進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實施力度,開展國土綠化行動,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和濕地保護修復,展現大美西部新面貌。
大力推進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祁連山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京津風沙源治理等。
以汾渭平原、成渝地區、烏魯木齊及周邊地區為重點,加強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提高重污染天氣應對能力。
開展西部地區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積極推進受污染耕地分類管理和安全利用,有序推進治理與修復。
落實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任務,推動西部地區綠色產業加快發展。
加快西南地區城鎮污水管網建設和改造,加強入河排污口管理,強化西北地區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納管工作。
按照生態環境部的解釋,“推動高質量發展”主要包括4個方面:
提升地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自覺性,不斷提高意識和認識上的自覺性;
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優化;
解決“劣幣驅逐良幣”問題,有效規范市場秩序,創造公平市場環境;
推動綠色產業加快發展。
其中,“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正是主要目的之一。
由此可見,西部大開發2.0中,新加入了“高質量發展”目標。而“高質量發展”目標中,“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又是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工程、綜合治理、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土壤治理與修復、污水管網建設和改造……這些都是“高質量發展”和“推動綠色產業發展”的具體措施,無疑也將為環境企業提供新的機遇。
02
全省16個工業園區有5個未建成污水處理廠
西部大開發2.0提出了新要求,但從西部地區的現實狀況來看,與這些要求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最近,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開始反饋情況,其中涉及到重慶、甘肅、青海3個西部省市。從反饋的情況來看,西部地區在環境基礎設施方面存在不少短板。
青海省的問題最為突出。督察組指出,青海省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管理問題突出,全省16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還有5個未建成集中式污水處理廠。
在西寧市,有多家污水處理廠超負荷運行或超標排放。西寧第二污水處理廠異地提標改造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關閉一線污水處理線后,每天約2萬噸污水溢流直排湟水河。
直至督察進駐后,才緊急安排同樣滿負荷運行的第三和第六污水處理廠承接分流該2萬噸污水。
在湟中縣,雨污分流改造也推進緩慢,大量雨水攜帶泥沙進入管網致使污水處理廠多次停運,2019年約15萬噸污水直排湟水河。
而在青海湖北岸的剛察縣,那里的污水處理廠長期超負荷運行,縣政府駐地沙柳河鎮21.4%的區域為污水管網空白區,污水通過沙柳河排入青海湖。
在固體廢物管理方面,青海省也同樣存在很大漏洞。
督察組指出,青海危險廢物違規處置情況普遍,例如:
西寧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超期暫存危險廢物達800噸;
青海制藥廠2013年至今產生的6噸有機廢水三效蒸發廢渣一直未予處理;
海西州中石油格爾木煉油廠危險廢物存放不規范,大量儲存低溫液壓油的廢鐵桶露天堆存;
青海第三路橋建設公司大武連接線二期工程項目拌合站將大量含瀝青廢泥等廢物隨意挖坑掩埋。
在甘肅省和重慶市,類似的問題也同樣存在。例如:
截至2018年年底,甘肅省老舊污水管網改造、雨污合流管網改造及新增污水管網僅完成2020年目標任務的11%、16%和28%,全省91座生活污水處理廠中,僅19個達到一級A標準。
按照要求,重慶市2017年底前應實現60個市級及以上工業聚集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全覆蓋,但合川工業園區渭沱組團、江津硌璜工業園區均未按要求建成污水處理廠。
這些事實說明,西部地區在環境基礎設施上仍然存在很大缺口,要想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不能成為短板。這些缺口,都要在未來的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予以彌補,環境企業將大有用武之地。
03
建立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分配系數
事實上,西部地區存在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環境企業之所以猶豫不進,是因為別的原因。
2015年,青海省西寧市爆發“鵬鷂事件”,鵬鷂環保集團旗下的西寧市第一和第三污水處理廠被開具13次罰單,罰款高達2500多萬。因涉嫌排污超標,西寧市政府出動包括公安、城管執法、西寧排水公司等,對鵬鷂環保運營的西寧市第三污水處理廠予以強制接管。
對于事情的起因,西寧市水務局聲稱是由于鵬鷂環保資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善、運行不暢,造成污水直排湟水河,給湟水河造成了嚴重的污染。但鵬鷂環保方面卻“喊冤”,是進水濃度超標,導致無法滿足設計要求。企業已向業主單位及西寧市環保局發函告知情況,但西寧市環保局否定了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及合法性。
一直以來,環境企業對西部地區的政府信用、付費能力就都存在疑問,這導致企業徘徊觀望,不敢進入西部市場。
這一次,在新的《意見》中,針對政府信用、營商環境、財稅支持、金融支持等也做出了新的規定,一定程度上回應了企業關切。
《意見》第十九條指出,要“持續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其中包括:
建立健全地方信用法規體系。
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
完善省市縣信用信息共享平臺。
加快征信市場建設,培育有良好信譽的信用服務機構,鼓勵研發適合西部地區的征信產品。
第二十條也規定,要“努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
落實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
推行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大幅壓縮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
落實減稅降費各項政策措施,著力降低物流、用能等費用。
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對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實行審慎包容監管,提高監管效能,防止任意檢查、執法擾民。
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進一步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快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持續深入開展不正當競爭行為治理,形成優化營商環境長效機制。
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誠信度,保障企業合法權益。而推行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等,則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辦事效率,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在提高付費能力方面,《意見》也給出相應的保障措施。第三十條“財稅支持”要求:
穩妥有序推進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改革。
中央財政在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各領域專項轉移支付分配中,繼續通過加大資金分配系數、提高補助標準或降低地方財政投入比例等方式,對西部地區實行差別化補助,加大傾斜支持力度。
考慮重點生態功能區占西部地區比例較大的實際,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完善資金測算分配辦法。
考慮西部地區普遍財力較為薄弱的實際,加大地方政府債券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將中央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收入納入地方政府財政承受能力計算范疇。
指導推動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調動市縣積極性。
對設在西部地區的鼓勵類產業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到期后繼續執行。
賦予西部地區具備條件且有需求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
對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項目在投資總額內進口的自用設備,在政策規定范圍內免征關稅。
還有第三十一條的“金融支持”:
支持商業金融、合作金融等更好為西部地區發展服務。
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西部地區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力度。
落實無還本續貸、盡職免責等監管政策,在風險總體可控前提下加大對西部地區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續貸支持力度。
引導和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合理調配信貸資源,加大對西部貧困地區扶貧產業支持力度。
支持輕資產實體經濟企業或項目以適當方式融資。
增加綠色金融供給,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綠色轉型升級。
依法合規探索建立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領域融資風險分擔機制。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分配系數、加大地方政府債券支持力度、增加綠色金融供給、探索融資風險分擔機制等,也有望提高地方政府的財政支付能力,保障環保項目的融資需求,解決環境企業擔心的資金問題。
總之,新的西部大開發《意見》中,為環境企業帶來不少利好。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綠色產業加快發展等,都將為環境企業開啟了新機遇。而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加大財稅和金融支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企業的后顧之憂,給環境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
未來,如果這些措施都能落實到位,也將為環境企業在西部開啟又一個新“藍海”,不僅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還將極大地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多贏。
相關閱讀: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