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現狀
目前,合肥市已形成當地自產水(董鋪、大房郢水庫)和淠河總干渠補水(大別山水庫群)共同保障的水源格局和工程體系。
合肥供水水源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從供水范圍來看,合肥七水廠、六水廠出水都是遠距離輸水,四水廠沒有實現就地供水,既不節能又不經濟。二是水源比較單一,主要來自于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巢湖經過多年的治理和保護,今年1-7月水質達到了三類,但很不穩定,這使得巢湖當前只能作為應急備用水源。三是河湖污染等水生態環境問題也減少了優質水的水源總量。
同時,原水設施也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受董鋪水源廠——五水廠——四水廠之間的原水管道限制,五水廠和四水廠的供水能力得不到有效發揮。二是七水廠因原水不足,供水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發揮。
供水管網現狀
目前,合肥供水管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各水廠多點供水,受道路等條件限制,各片區干管互相聯通不足。各水廠之間缺乏互補,造成了局部片區供水能力不足,容易引起管網局部壓力較低。局部高地勢片區和偏遠地區管網壓力不足。另外,部分管網管材較陳舊,管道老化。
供水規劃
上述問題,必須從規劃層面予以解決。從2018年開始,合肥供水規劃與城市的國土空間規劃已同步啟動編制。
此次供水規劃規劃期限為2018-2035年,其中近期2025年,遠期2035年;規劃范圍為合肥主城區,規劃面積約2640 km2,規劃人口約86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約800萬人);規劃目標為根據合肥市建設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創新之都的城市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落實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理念,構建“供水保障安全、水源優化配置、城鄉區域統籌、建設遠近結合、設施運行高效”的現代化供水體系,發揮城市供水作為城市生命線和基礎保障設施的作用。
在水廠建設規劃方面,計劃在在現有水廠的基礎上,建設八水廠,遷建四水廠,擴建五、六、七水廠,謀劃建設眾興水廠、新民壩水廠。屆時,合肥主城區共布局10座水廠,日供水能力將大大提升。
在水源建設規劃方面,計劃構建“四水入肥”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形成“兩湖(巢湖、瓦埠湖)、三庫(董鋪、大房郢、眾興)、四渠(淠河總干、龍河口供水、駟馬山引江、引江濟淮)”的水源格局。
在水源配置規劃方面,預計水源及管道規劃落實后,原水水量配置將大大增加。其中當地水源包括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眾興水庫、巢湖,境外水源主要包括淠河灌區引水工程、龍河口引水工程、引江濟淮工程、駟馬山引江工程。
在原水設施規劃方面,計劃打通董鋪水庫-五水廠原水管道(潛山路段),充分發揮五水廠和四水廠的供水能力;改造六水廠大房郢取水泵站,加快實施龍河口-磨墩-七水廠原水管道,充分發揮七水廠的供水能力;加快引江濟淮工程配套原水設施建設。
在管網規劃方面,將結合城市發展、用地布局、地形特點及水廠布局等因素,合理確定輸配水干管的走向、管徑及分區分壓。
在主干管網互聯互通方面,將實施主城供水一體化,統一建設運行管理,最終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
在供水一體化方面,加強區域間聯通管建設,構建水廠間高速聯絡通道,實現供水主干管的互聯互通,適應區域靈活發展。
規劃還明確,每個水廠在常規處理工藝基礎上都將實施深度處理工藝。
總體看來,此次規劃目標比較宏偉,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強化組織、積極籌措資金,按照輕重緩急、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項目建設。
建設實踐
2018年以來,在合肥市委市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合肥供水集團已經建設運營了一大批供水基礎設施項目,其中已建成重點項目6項,在建重點項目9項, “十四五”期間,還將新建項目7項。
編輯:郭香蓮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