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7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門公布相關意見,提出發展15種新業態新模式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意見》提出,支持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等多樣化的自主就業、分時就業。鼓勵共享出行、餐飲外賣、團購、在線購藥、共享住宿、文化旅游等領域產品智能化升級和商業模式創新,發展生活消費新方式,培育線上高端品牌。
文件明確鼓勵發展新個體經濟,進一步降低個體經營者線上創業就業成本,支持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等多樣化的自主就業、分時就業。大力發展微經濟,鼓勵“副業創新”。探索適應跨平臺、多雇主間靈活就業的權益保障、社會保障等政策。
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
發改高技〔2020〕115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有關部門: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先后出臺實施“互聯網+”行動和大數據戰略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加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數字經濟助推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增強了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特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數字經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為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部署,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數字經濟戰略。把支持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業態新模式作為經濟轉型和促進改革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打破傳統慣性思維。從問題出發深化改革、加強制度供給,更有效發揮數字化創新對實體經濟提質增效的帶動作用,推動“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經濟等邁向新階段。以重大項目為抓手創造新的需求,培育新的就業形態,帶動多元投資,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發展原則
——打破慣性思維,創新治理理念。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涌現的線上服務新模式發展為契機,打破傳統業態按區域、按行業治理的慣性思維,探索觸發式監管機制,建立包容審慎的新業態新模式治理規則。
——加快轉型升級,拓展融合深度。深入推進各行業各領域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能力和平臺“賦能”水平,推進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服務,增強轉型能力供給,促進企業聯動轉型、跨界合作,培育數字化新生態,提高轉型效益。
——激發市場活力,開辟發展空間。營造鼓勵就業模式創新的政策氛圍,支持大眾基于互聯網平臺開展微創新,探索對創造性勞動給予合理分成,降低創業風險,激活全社會創新創業創富積極性。
——提升要素效率,暢通經濟循環。探索生產資料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改革,大力推進實物生產資料數字化,促進生產資料共享,促進數據要素流通,引導增值開發應用,激活數字化對實物生產資料倍增作用,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三、積極探索線上服務新模式,激活消費新市場
(一)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構建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形成良性互動格局。允許購買并適當使用符合條件的社會化、市場化優秀在線課程資源,探索納入部分教育階段的日常教學體系,并在部分學校先行先試。鼓勵加大投入和教師培訓力度,試點開展基于線上智能環境的課堂教學、深化普及“三個課堂”應用等。完善在線教育知識產權保護、內容監管、市場準入等制度規范,形成高質量線上教育資源供給。(教育部牽頭負責)
(二)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以互聯網優化就醫體驗,打造健康消費新生態。進一步加強智慧醫院建設,推進線上預約檢查檢驗。探索檢查結果、線上處方信息等互認制度,探索建立健全患者主導的醫療數據共享方式和制度。探索完善線上醫療糾紛處理辦法。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規范推廣慢性病互聯網復診、遠程醫療、互聯網健康咨詢等模式。支持平臺在就醫、健康管理、養老養生等領域協同發展,培養健康消費習慣。(國家衛生健康委、醫保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鼓勵發展便捷化線上辦公。打造“隨時隨地”的在線辦公環境,在部分行業領域形成對線下模式的常態化補充。支持遠程辦公應用推廣和安全可靠的線上辦公工具研發,滿足日常性多方協同工作、異地協同辦公需求,有效支撐工作效率提升、業務協同模式創新和業務組織方式變革。推動完善電子合同、電子發票、電子印章、電子簽名、電子認證等數字應用的基礎設施,為在線辦公提供有效支撐。(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商務部、國家保密局、稅務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不斷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促進形成政企多方參與、高效聯動、信息共享的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結合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健全政府社會協同共治機制,構建政企數字供應鏈,以數據流引領帶動物資流、技術流、人才流、資金流,有力支撐城市應急、治理和服務。支持民間資本參與水電路網等城市設施智慧化改造。結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及生產力布局,加快推進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完善智慧城市聯網應用標準,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區域一體化數字治理和服務。(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負責)
四、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壯大實體經濟新動能
(五)培育產業平臺化發展生態。著力發揮互聯網平臺對傳統產業的賦能和效益倍增作用,打造形成數字經濟新實體。開展重大工程布局,支持傳統龍頭企業、互聯網企業打造平臺生態,提供信息撮合、交易服務和物流配送等綜合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依法依規為平臺提供金融服務。建設跨產業的信息融通平臺,促進農業全流程、全產業鏈線上一體化發展。支持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推廣,發揮已建平臺作用,為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支撐、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務。發展服務衍生制造,鼓勵電子商務、轉型服務等行業企業向制造環節拓展業務。大力發展眾包、云外包、平臺分包等新模式。(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牽頭,交通運輸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