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積極實行清潔生產審核制度。各重點工業企業要積極開展清潔生產改造,引進先進生產工藝和技術,完善污染治理設施,實現清潔生產由末端治理向預防為主和生產全過程治理轉變,通過清潔生產加快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減輕污染和保護環境。納入省市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名單的企業要按照省市時限要求及時開展清潔生產改造,上報審核評估資料,年內完成審核評估任務。
(四)嚴格落實企業自行監測制度。各排污企業要按照項目環評和排污許可要求,建立企業自行監測制度,制定年度監測計劃,保障監測經費,及時開展企業自行監測工作,上傳監測數據,并主動公開生態環境信息,自覺接受公眾和社會監督。重點排污單位的自動在線監測設備要及時與中省監控平臺聯網,強化自動在線監控設施的運行管理,確保在線監測數據及時上傳、真實準確,傳輸有效率達到90%以上。
(五)建立完善核與輻射安全管控制度。電磁輻射使用和建設單位(如移動、聯通、國電、地電和鐵塔公司)在建設基站的過程,要確保生態植被恢復到位。核技術利用單位要按照輻射安全管理標準化建設,完善相應管控制度。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應當依法實施環評與排污許可銜接,建立完善臺賬,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市)政府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主導作用,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統一思想認識,增強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及時制定工作方案,明確工作任務,壓實落細企業生態環保責任。各相關部門要根據各自工作職責,主動承擔工作任務,增強支持服務企業綠色發展的責任意識,積極指導和幫助企業落實生態環保責任,引導企業和排污單位自覺守法。企業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主要負責人對本企業生態環境保護負總責,根據企業目標、任務、時限、責任“四張清單”(見附件)整改任務要求,及時召開會議安排部署,制定整治工作方案,全面開展整治工作。并按季度向所在縣(區、市)政府和生態環境部門報告企業履行生態環保主體責任情況,真正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齊抓共管局面。
(二)加大執法力度。各級各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環保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群眾投訴反映強烈、違法違規頻次高的企業加密監管頻次,對守法意識強、管理規范、守法記錄良好的企業減少監管頻次,著力整治無相關手續、又無污染治理設施或不達標排放的企業。要采取綜合監管措施,使用上限處罰、強制曝光、掛牌督辦、責任追究等手段,嚴懲各類違法行為。要采取扣除退稅、區域限批、限貸等措施,在銀行、環保、稅務等誠信系統留痕,提高企業違法成本。要建立健全與紀檢、檢察部門的聯動機制,加大執法監督和企業落實主體責任不力的追究力度。
(三)堅持科學引領。各級各相關部門要圍繞“一市一策”“一河一策”專家團隊駐點指導治理工作,持續開展“一企一策”“一廠一策”精準治理,及時落實專家團隊的意見和建議,解決企業生態環境污染治理問題,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并及時采取監督監測、交叉監測、第三方監測等手段,持續開展企業排污口監測監管,分析數據變化趨勢,追根溯源,督促和指導企業開展污染治理,推進企業污染治理精準化、科學化、法制化。
(四)強化督察考核。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結合企業“四張清單”任務要求,建立重點企業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制,健全驗收銷號機制,實行動態跟蹤管理,加大督導檢查力度,采取明察暗訪等方式,實行全過程跟蹤,做到月調度、季通報、年總結,確保取得實效。對工作扎實、成效明顯、管理機制完善的企業給予表彰;對進展緩慢、效果較差的企業予以通報排名并抄報上級管理部門。
(五)加大宣傳力度。各級各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融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著力報道重點企業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過程中的先進典型,努力營造行動迅速、推動有力的整治工作氛圍。并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全面推進整治工作。各企業要積極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規政策的宣傳引導,采取多種有效形式,廣泛宣傳重點工業企業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