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力助推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八)堅持大力保護與服務發展兩手抓。制定實施《江西省生態環境廳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江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20條措施》,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立足中心大局,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提升服務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水平。
(九)促進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深入開展生態示范創建工作,形成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鄉鎮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提升區域品牌價值;扎實開展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建立健全財政資金與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價值轉換掛鉤的激勵機制,推進新一輪東江流域上下游跨省生態補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大健康等綠色產業發展;開展經濟生態生產總值核算試點,全力以赴辦好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南昌年會。
(十)扎實做好污染源普查收官工作。繼續做好全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市、縣普查驗收工作,確保全省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做好普查檔案的收集、分類、整理、歸檔和工作總結,發布全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建設省污染源普查數據綜合管理平臺,加強普查成果的開發應用,為精準治污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十一)科學謀劃“十四五”規劃。積極做好“十四五”生態環境規劃編制工作,推進重點領域“十四五”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統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研究提出全省生態環境保護主要目標指標、重點任務、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與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為我省編制“十四五”規劃提供技術支撐。
五、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
(十二)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全面執行《江西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責任制;嚴格落實《江西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實施辦法》,組織開展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制作全省生態環境警示片,持續推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約束性指標管理。
(十三)健全生態環境治理企業責任體系。強化排污者主體責任,推行企業生態環境保護公開承諾制,重點排污單位按照規定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設施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全面完成現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許可發證或登記任務,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推動“一證式”管理,強化許可證執法監管;加快“三線一單”成果發布和實施應用,深入推進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審核。
(十四)健全生態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大力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培育弘揚生態文化;健全例行新聞發布制度,加大正面典型宣傳力度,及時曝光反面案例和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組織辦好六五環境日、低碳日、生物多樣性日等主題宣傳活動,持續推進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繼續開展“江西最美環保人”評選,組織“最美環保人走基層”活動;加強生態環境信訪工作,完善生態環境信訪投訴工作機制,充分發揮“12369”環保舉報熱線作用,實施環保舉報獎勵制度。
(十五)健全生態環境治理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運行機制,構建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完成5個區域環境監察專員辦公室組建,完成縣(市、區)局人員與經費上劃工作,全面完成垂直管理改革工作;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改革工作,整合執法職責和人員,組建綜合執法機構,強化能力建設;持續推進贛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完善污染防治跨區域聯動機制;啟動事業單位改革,科學合理優化環境監測、科研規劃、執法應急、宣傳與信息化、輻射管理等機構設置,為生態環境工作提供強有力技術保障。
(十六)健全生態環境治理市場體系。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凡是能夠通過市場機制解決的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事務交由市場解決;大力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推廣環保管家、第三方治理、第三方監測、第三方運維等新型服務模式;制定駐贛環保中介機構名錄,方便企業選擇;加強對環保中介機構的引導、規范和監督,強化環保中介機構信用管理。
(十七)健全生態環境治理信用體系。完善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加強公眾關心、環境監測以及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等信息公開,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項目及時主動公開;加強生態環境信用體系建設,健全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按規定將企業環境信用信息納入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開。
(十八)健全生態環境治理法規政策體系。推動出臺江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加強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核;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規范環境損害鑒定管理,完善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大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執行力度;加快制(修)訂一批急需的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編制一批適用的污染防治技術指南,充分發揮技術標準的強制和引領作用。
(十九)強化生態環境治理支撐保障。整合各類環保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一批環保產業和技術創新基地,打造一批環保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完成長江經濟帶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加快建設全省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監管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強化生態環境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和應急能力建設,建立相應防控制度體系;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經費保障力度,加強中央環保投資項目儲備庫建設,積極爭取中央環保專項資金和省級財政資金支持,繼續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獎代補”政策。
六、全面加強黨的建設
(二十)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把黨的領導貫穿于生態環境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持續推進“五型”機關建設,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要批示件辦理和督查工作;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抓好整改落實和專項整治,建立長效機制。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