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科學做好農業防災減災。加強干旱洪澇等災害監測預警,及早做好技術和物資準備。嚴防嚴控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制定分區防控預案,推廣全程專業化統防統治模式。嚴格落實非洲豬瘟疫情監測排查報告、全產業鏈監管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等防控措施,繼續開展分區防控試點,及時兌現強制撲殺補助,整合力量加快疫苗研發攻關。統籌抓好口蹄疫、禽流感、布病等防控。做好漁業安全生產、防汛防臺風工作。
7.促進農業對外合作。實施優勢農產品貿易促進行動,建立農業對外貿易會商及信息發布制度。推進農業對外合作園區建設,制定支持農業走出去企業加快發展政策措施。進一步放寬農業領域外資準入。完善中俄、中非等農業合作機制。加大亞非拉等國家農業人才培訓力度,實施農業國際人才培養行動。
二、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8.不折不扣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鞏固產業扶貧成果,防止已脫貧人口返貧和邊緣人口致貧。深入落實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整改要求,進一步推動資金項目人才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指導貧困地區將扶貧資金更多用于產業扶貧,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產業扶貧項目,防范產業扶貧風險,提升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培育貧困地區新型經營主體和脫貧帶頭人,完善聯貧帶貧減貧機制。建立產銷對接長效機制,推動龍頭企業、批發市場和電商平臺與貧困地區形成穩定產銷關系,積極推進消費扶貧。繼續在貧困縣實施農技推廣特聘計劃,加強產業發展指導員隊伍建設,提高產業技術專家幫扶成效。扎實做好定點扶貧工作。研究制定2020年后產業幫扶政策舉措。
9.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引導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基地,推動加工產能向農產品主產區和重要物流節點布局。支持各地聚焦優勢特色主導品種,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培育一批產值超百億元的區域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認定第四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第十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加強馬鈴薯主食產業推進工作。建設休閑農業重點縣,推介一批鄉村休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
10.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產業強鎮。印發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意見,梯次開展省、市、縣產業園建設。創建和認定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引導各地加強政策創新,推動資金、人才、技術等現代要素向園區集中。建設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產村融合發展、宜業宜居的農業產業強鎮。落實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措施,研究制定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政策意見。推動制定農業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并加強統計核算。
11.促進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完善家庭農場名錄管理制度,把符合條件的種養大戶、專業大戶納入家庭農場范圍。深入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扎實推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試點。開展示范家庭農場和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評定。打造一批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與小農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建立基地共建、資源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
12.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扶持政策,支持面向小農戶、大宗農作物和產糧大縣開展生產托管服務,完成面積15億畝次。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方式,培育一批農業科技服務企業、服務型農民合作社,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搭建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臺,促進服務資源整合。加強服務標準、服務合同管理,推介一批典型模式。
13.推進農村創新創業。繼續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引導各地建設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推動將符合條件的返鄉創業農民工納入一次性創業補貼范圍,吸引社會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興業。支持舉辦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研究出臺促進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
三、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高農業生態保護和資源利用水平
14.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全面完成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設施建設,對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開展評估,確保達到95%以上。擴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范圍,將具備條件的非畜牧大縣逐步納入。健全畜禽糞污處理利用標準體系,鼓勵發展收貯運社會化服務組織,探索糞肥運輸、施用引導激勵政策。
15.深入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繼續保持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推進測土配方施肥農企合作,實現配方肥下地。結合糞肥利用,推進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選擇300個糧棉油生產大縣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試點。實施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行動,再建設100個綠色防控示范縣。積極穩妥淘汰高毒高風險農藥,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
16.推進耕地質量提升。繼續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以東北玉米主產區為重點,啟動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整縣推廣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等關鍵技術,面積達到4000萬畝。穩步推進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穩定在3000萬畝。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健全產地環境質量監測網,在輕中度污染耕地推廣安全利用技術,對重度污染耕地實施種植結構調整,全年治理面積5000萬畝。建立全國秸稈資源臺賬,建設一批全域全量利用重點縣。在華北、西北等旱作區建立220個高標準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推進標準地膜普及使用,建設100個地膜回收利用示范縣。
17.強化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在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常年禁捕,做好漁民退捕工作。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推動沿海省份全面開展限額捕撈試點,完成減船減產目標任務,規范有序發展海洋牧場。推動漁港漁船管理改革,加強漁港經濟區建設。持續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和“絕戶網”。
18.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建設。在82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試點縣,集中連片開展綠色種養技術應用試驗,探索建立綠色農業技術、標準、產業、經營、政策、數字等體系,建設一批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總結不同生態類型、不同作物品種的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模式。
四、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改善物質技術裝備條件
19.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完成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和200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建設旱作梯田,加快三江平原地下水超采田間配套工程建設。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清查,建設農田管理大數據平臺,加快推進統一上圖入庫。修編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分區域、分類型制定建設標準。持續開展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推動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設施管護機制。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