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鳴山在北京與來訪的水利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蔣旭光一行舉行座談,雙方就三峽水利樞紐運行管理等深入交換意見。雷鳴山表示,希望水利部給予三峽集團更多指導和幫助,雙方進一步深化合作,更好服務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6月9日,三峽集團與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在湖北武漢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共抓長江大保護、水資源高效利用、基礎信息共享、人才培養交流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深入推動長江的保護與發展。
8月,雷鳴山一行在上海拜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雙方就共抓長江大保護、新能源開發、金融合作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9月,雷鳴山拜會湖北省委書記蔣超良。蔣超良表示,三峽集團扎實推進湖北長江大保護工作,成績顯著。希望雙方在已有的良好合作基礎上,圍繞“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促進雙方共同發展。
大壓力——行業所有痛點的集合與放大
在長江辦印發的《關于支持三峽集團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幾項重點目標:2018年,組建實體,提出新模式新機制;2020年,城鎮污水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中遠期,長江生態環境全面改善、綠色產業鏈形成。要求三峽集團實施先行先試項目、探索合作模式、全面參與共抓大保護。
對照“長江生態環境全面改善”的大目標,可以發現,目前當前的水環境治理還有諸多短板需要補齊。管網、截污、污泥、水系生態多樣性營造等等。此外,“共抓大保護”的提出,恰逢環境產業寒冬之際。企業爆雷、項目爛尾的情況并不少見,導致在清舊賬的過程中“次舊賬”的產生。由于涉及空間廣、任務重,在探索長江大保護治理過程中,三峽集團幾乎能夠遇到環境水務企業遇到過的各種痛點。由于要解決的問題更加系統綜合,三峽也必將面對環境企業未有過的、更接近本質的困難和壓力。
1、帶動社會資本,解決資金回報問題
依據試點城市推算,長江經濟帶水生態環境保護資金需求在2萬億元以上,且大多治理需求是水環境治理、土壤修復、管網完善之類盈利性較弱的項目。這些領域需要沉淀大量資金,且收益來源有限,在嚴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背景下,依靠政府公共財政支出治污難以為繼。若用傳統“大開發”的模式新建更多的管網與基礎治理設施,效果可能不夠理想。
“三峽集團已經落地項目100多個,計劃年內投資項目規模約300到500億。”三峽集團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工郭亞麗博士在“2019(第十一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介紹,根據發改委對三峽集團的進一步要求,至2020年,三峽集團規劃每年投入長江大保護項目規模300到500億元、帶動社會資金3000到5000億元。
投入資金不是目的,需要考量的指標是對社會資本的帶動。目前來看,在長江流域環境治理中,三峽集團仍然是投資主力,對于社會資金的帶動效果不夠顯著。而對于社會資金來說,尤其是經歷環境產業寒冬的社會資本,項目回報率、投資回收期、地方政府的支付能力,仍然是大流域治理中繞不過的問題。
“價格機制的探索是三峽集團的重點工作之一”,郭亞麗認為,價格機制不突破,模式的探索、治理路徑的探索都受限制。三峽集團首先推進價格調整機制為導向的模式,具體實施商業模式包括“PPP+EOD”、“PPP+EOD+GSF”等PPP改良模式,另外大力推行成本控制、開源節流模式。
長江環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峰在接受經濟日報采訪時表示,推動國家有關部門支持地方政府發行生態環保專項債,以及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專項發展基金、轉移支付資金對長江大保護的支持。深入研究長江大保護的電價、財稅、污水處理收費等政策,爭取國家部委的電價、融資,財稅等政策支持力度,推動污水處理收費機制改革。
2、探索流域綜合治理機制,厘清點和面的關系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強調系統治理,即回答點和面的關系問題。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分析:“過去,綜合性治理方案雖然已經將管理問題、產權問題、股權改革、技術路線等考慮得很全面,但不能解決點狀問題上相生相克的關系,具體實施中這些關系往往更加復雜。點的疊加是綜合,不等于系統。”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環境治理產業從點狀污染治理發展而來。從點源污染治理,發展到城市、縣域的污水廠/垃圾廠,再到近幾年出現的水環境區域整治。盡管從項目內容來看,單個區域的水環境項目包含區域內污水廠、河道、面源等多個要素,已頗具綜合型,但放之于長江大保護的層面,仍是碎片化治理。從前期三峽集團拿下的一系列大額水環境項目來看,目前仍以區域分割狀況下的水環境治理為主,區域聯動、大流域綜合治理/管理機制尚未全面形成。
當前,三峽集團正在積極探索廠網河湖岸一體和流(區)域特許經營機制。但由于長期以來環境領域的行業分割、區域分割特征顯著,地方政府配合程度、項目規劃的合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區域聯動機制的建立。
11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韓正在安徽馬鞍山市主持召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現場會中總結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情況。他指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一些地方對高質量發展認識不到位、自覺性不夠,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3、發揮大業主專業化能力,推進技術的適應性落地
隨著流域綜合治理的要求從排放達標、總量控制走向了斷面達標、區域達標,對于治理相關技術的要求也將逐漸從單項水處理技術走向流域綜合治理成套集成技術、智慧水務技術等。
作為長江治理的大業主,三峽集團迅速組建了產業聯盟、豐富技術工具箱,但長江治理涉及面廣、事項繁多;環境產業技術品種良多,通常有著各自的適應條件。如何甄別技術特征及有效范圍、進行有效的技術組合、發揮好產業技術力量、推進技術的適應性落地,對于大業主的專業化能力也將是一項考驗。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