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華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徐衛華作了題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從理念到實踐”的發言,他提到,通過政策機制創新、市場機制創新與技術創新將生態產品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讓生態產品提供者獲得經濟利益,促進生態產品的可持續供給,也是綠色發展的新路徑,最終目的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目前我國的生態補償有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濕地補償、草原補償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轉移支付等。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需要建設生態發展基金,積極開展生態法治改革,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劉 毅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毅介紹了水污染排放清單理論方法,他指出,流域水污染物排放管控體系目前還不健全不系統,亟需構建流域高時空精度水污染源排放清單。他建議,建立國家水污染排放清單編制技術體系,建立國家水環境模型的技術驗證平臺和參數庫,開展不同水文條件和污染特征流域案例研究。
郜紅建
安徽省推廣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聯席會議辦公室副主任、安徽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郜紅建分享了對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探索與思考,他指出,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取得積極成效,但目前三輪新安江生態補償主要是通過行政手段協商推動的結果,缺少權威的理論和數據支撐,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問題與展望
下午,大會由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郭懷成主持。
環節主持人 郭懷成
史曉新
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處長史曉新分享了水功能區的理論與實踐。水功能區劃分采用兩級體系。一級區劃是宏觀上調整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協調地區間用水關系,同時考慮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分為保護區、保留區、開發利用區、緩沖區四類。二級區劃主要確定一級水功能區中開發利用區的水域功能類型及功能排序,以協調不同用水行業間的關系,劃分為飲用水源區、工業用水區、農業用水區、漁業用水區、景觀娛樂用水區、過渡區、排污控制區七類。未來還需強化水功能區納污限排與陸域污染源減排控制銜接聯動,啟動不合理水功能區調整(試點)及技術保障工。
王 東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王東分析了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技術思路,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將總結“十三五”水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成效與經驗,明確體現流域特色的水生態環境保護,建立基于水功能區的空間管控體系,識別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明確“十四五”在中長期水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定位,設計規劃任務。
陳少強
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陳少強以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為例分析了財力與支出責任的動態匹配,他提到,目前新安江水質為優,持續“保優”壓力大,流域內的環境保護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河道生態保護綜合執法力量不足等,都會給“保優”帶來一定的難度。
周建軍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周建軍分析了長江鄱陽湖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與修復對策,鄱陽湖自身流量減少和水位降低等環境條件改變程度大于長江,鄱陽湖枯季水位大幅度降低是當前湖區連年極枯和干旱的主要原因。應充分利用鄱陽湖流域與長江干流特殊季節差和大量水庫調節,修復鄱陽湖和長江下游徑流。當前除共同保護鄱陽湖自然生態環境外,國家和三峽更應該支持加強湖區適應能力建設,切實保護和改善湖區生產生活條件。
張萬順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副院長張萬順闡述了支撐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的流域水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評估與監控預警。新時代、新形勢下,急需推進長江經濟帶水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長效監測預警機制建立,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以流域管理和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控制單元為網格,從長江經濟帶流域水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精細化管理出發,亟需建立規范化、科學化的網格劃分方法體系,強化流域水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精準化監控預警在網格層面滲透和落地。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