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活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
11月9日,“第四屆中國流域水質目標精細化管理暨新安江生態補償實踐研討會”在中國黃山正式開幕,包括部委領導、權威專家、院校教授、領軍企業、學者等在內的四百余位嘉賓一同相約新安江畔。
本屆研討會以“保護綠水青山 共享綠色發展”為主題,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水生態環境保護和區域協同發展為主線,圍繞相關主題開展廣泛、深入研討,對流域水生態環境管理、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和綠色發展的實踐經驗和典型案例進行了交流、宣傳、推廣,為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積極探索。
簽到
主持人 答嵬
上午8點半,大會正式開幕。
嚴 剛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嚴剛致開幕辭,他首先代表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指出,以流域為單位開展水污染防治是以法律形式確定的科學治水方略。實施流域水質目標精細化管理,是精準施策、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的客觀要求。生態補償是促進流域上下游水環境質量改善、建立聯防聯控機制的重要經濟政策,是實現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途徑。黨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美麗中國基本實現,對流域管理的理論、技術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流域管理從以水質改善為主,向水質、水量、水生態三水統籌轉變。
任澤鋒
中共黃山市委書記任澤鋒致歡迎辭,他代表黃山市委、市政府,向各位領導和來賓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他指出,新安江是華東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特別是隨著千島湖配供水工程的貫通,成為長三角重要戰略水源地。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安江和千島湖水環境保護高度重視,早在2011年就作出重要批示。正是在總書記親自批示和倡導下,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的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正式啟動,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大創新。試點以來,流域水質穩定向好,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干凈水、占千島湖年均入庫水量近70%,初步走出一條上游主動強化保護、下游支持上游發展的互利共贏之路。
流域保護治理永遠在路上。總書記在中財委第五次會議上提出,推廣新安江水環境補償試點經驗,鼓勵流域上下游之間開展資金、產業、人才等多元補償。國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和安徽省《行動計劃》提出,加快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和新安江生態經濟示范區。
任澤鋒表示,這些,都賦予了我們新的更大使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推深做實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扎實做好完善、推廣、發展“三篇文章”,深入實施農村環境整治、城市污水治理等“十大工程”,不斷提高流域水質目標精細化管理水平,努力為全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再探新路。
新形勢下的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
上午,大會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王東主持。
環節主持人 王東
孫 勇
大會現場,黃山市委副書記、市長孫勇作了題為“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推深做實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的主旨演講。他提到,“新安江模式”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積極探索和生動實踐,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保持了良好生態環境,筑牢了下游生態屏障,形成了綠色發展格局,創造了試點示范經驗。但目前仍然面臨資金、保護、發展的困難與壓力。
趙世新
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副司長趙世新作了題為“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切實抓好十四五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發言。他表示,要學懂弄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水生態環境問題涉及面廣,有七大流域、三大片區,南北差異、東西差異都很大,治理要求高、技術復雜,治理難度也很大,治理的周期一般比較長,需要精心研究科學施策、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