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本項目之后,南寧市陸續實施了沙江河流域治理 PPP 項目、心圩江流域治理 PPP 項目等多個同類型項目,“尊重市場規律、擇優選擇社會資本、協商合作和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是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特點。
(三)宏觀著眼,技術路線和績效考核抓主要矛盾
本項目在總結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基礎上,認清主要矛盾。在建設內容和考核指標體系方面,抓住了“水質”這個突出矛盾,輔以水量、防洪、景觀等方面進行考核,建立流域治理服務費與治理效果掛鉤的長效機制。社會資本圍繞上述治理目標和考核體系,綜合利用資金、技術優勢,攻堅克難,最終實現了流域水質的長治久清。
為達到上述目標,項目技術方案和工程措施應具備系統性,考核指標應科學合理且具備激勵性。為此,項目實施機構在咨詢單位協助下,提出“全流域治理”和“海綿城市”理念,項目公司提出“外源截污、內源治理、清水補給、活水循環、水質凈化和生態修復”的具體實施路徑,解決過去點源治理模式不能徹底解決的水質改善和水量保持問題、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及利用問題、河道長效管理等問題。考核指標設置方面,兼顧投資經濟性和技術可達性,在技術顧問建議下以地表IV類水為基礎,設定詳細考核指標,并且水質考核得分占比為68.49%,抓住了水質改善這個“牛鼻子”。
(四)夯實前期工作基礎,設計合理的交易結構
PPP 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政府和社會資本均摸著石頭過河,為了保證項目的順利落地實施,需要設計合理的交易結構、風險分配機制、投資回報和績效考核等核心邊界條件,必要時需要借助外部咨詢機構的力量。前期工作不足或者成果粗糙,容易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推諉扯皮或者反復變更的情況,從而導致進度遲緩。
本項目在前期開展了項目立項、用地預審、征地拆遷、可研、環評和部分工程的初步設計工作,并與潛在的社會資本積極溝通交流,探討合作的邊界和商務條件,部分社會資本的要求不盡合理,難以達到共識。面對復雜的問題,政府部門聘請專業的 PPP 交易咨詢顧問和技術顧問,調整了項目建設內容和工程邊界,重新設計合理的交易結構和核心邊界條件,并將重要的核心邊界條件作為不可談判的條款,給予社會資本一定的壓力,最終在預期時間內選定了合適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選定后,按預計的技術路線深化方案,攻堅克難,順利實現了項目目標。
現實工作中,由于受時間節點限制,項目前期工作深度很可能存在技術方案粗糙、交易方案缺乏針對性等問題。水環境治理項目具有很強的技術綜合性及復雜性,若前期工作開展不足,項目的實施進度、投資控制、水質效果均難以保障;若考核指標不合理,不但無法達到激勵效果,反而埋下重大風險。這些同樣也是南寧市在環境治理領域運用 PPP 模式的一條重要經驗啟示。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