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年來的環境產業變革到了更為深刻的層面,國資在產業發展進程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深入解讀產業變革,透視產業力量,中國水網選取幾家龍頭國資企業代表,探尋變革中“國企/央企的活力”。近日,中國水網拜訪了中環保水務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堤。
近兩年環境產業的市場波動,對中環水務幾乎沒有造成什么影響。業務有條不紊,規模穩中有升,運行質量顯著提升。在“2018年度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評選”中,從上年名列第五到位列前三甲,這也是中環水務自成立以來,連續十六年登榜的最佳成績。
回頭看來,王堤董事長認為,長期以來,中環水務能夠做到保持戰略定力,在市場波瀾中實現成功的風險把控,其實是公司嚴謹規范的審核鏈條自動判斷的結果?!把肫髮徟鞒?,對于系統性風險,能夠壓得住,保持戰略定力;甚至不是主動、有意識要去避雷,而是在流程中就規避掉了?!?p style="text-indent: 2em;">
王堤
毫無疑問,央企有自己的優勢,信譽、融資、人才等等。同時,責任與擔當更是央企顯著的“標簽”:必須完成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兼有政治責任、社會責任的重擔,牢記“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初心,不忘“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使命。這些特征構成了央企政治基因,也一定程度上轉化成了企業的獨特優勢。
投資:尋求真正的投資收益
在PPP興起后,大量項目方找到中環水務,熱邀中環水務參與進來,但多數因為投資收益低被婉拒。從內到外不斷有人質疑:“收益率更低的,別人都能拿,為什么中環水務做不了?”答案是:“投資理念不一樣?!?p style="text-indent: 2em;">與多數央企相比,中環水務有著更加深入的市場化基因,中環水務成立于2003年,是伴隨中國水業市場化改革而出現的最早的投資運營類企業。針對水務領域“投建運”的商業模式,中環水務認為運營環節是項目核心,是投資收益的主要來源,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基于此,中環水務在發展中不斷強調運營期收益,將不帶來現金流的資產看作“低效無效資產”,追求產業規模而非資產規模。當前,中環水務利潤中,運營利潤占比97%,這個極致的數字,支撐著中環水務在市場遇熱遇冷時候,能夠巍然不動。
縱觀中環水務近幾年的改革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公司盈利結構已實現大幅改善。2011年,公司利潤總額近一半靠政府補貼支撐;通過經營管理的持續提升,質量效益穩步提高,2012到2014年間,公司利潤總額復合增長率達到28.8%;其中2014年利潤總額中政府補貼不到3%,徹底擺脫對政府補貼的依賴;之后幾年,公司主業盈利能力快速提升,價值創造能力展現,2018年公司利潤總額比2014年又翻了一番,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邁進。
擴張:踩準節奏,把賬算明白
最近,九部委印發《關于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因地制宜、尊重習慣,應治盡治、利用為先,就地就近、生態循環,梯次推進、建管并重,發動農戶、效果長遠”的思路。這個消息讓中環水務感到“等到了時機”。
此前,在農村污染治理的熱潮中,中環水務僅試水了一個農村污水治理項目。因為在這個領域還有很多疑惑:“多地農村項目采用一級A標準,耗費大量能源和藥劑去除氮磷后排放回地里,而地里化肥農藥年年用,氨磷還要再添加進去。處理標準是否必要?成本那么高,誰來付費?”指導意見出臺,會使項目投資成本、運維成本都有所下降,至此,參與企業才有了保住投資、持續運行的可能,這個領域具備了進入的前提條件。
不僅是農村污水,在大多新興領域,需求緊迫、市場超前、政策滯后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此,中環水務有著一套嚴格的判斷標準:一定要有成熟的可復制的商業模式,要有國家政策跟進,疏導核心矛盾,引導模式形成。在條件具備之前,貿然進入,往往挑戰大于機遇。面對層見疊出的“新藍海”,公司都要將其放在評價體系內檢驗一番:能否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是否健康?實際環境效果是否和政策導向一致?如果還不成熟,就要一只眼睛盯著市場,一只眼睛盯著國家政策,壓制沖動同時練好內功,等待那個重要的鼓點響起。
在領域選擇之后的項目層面,中環水務同樣有著十足的耐心。在環境項目經歷由點到面的多次升級后,中環水務仍然傾向于滾動發展、深耕細作,冷靜面對將區域各種治理需求包裝打包的項目。“把區域打包一次給我,吃下去容易消化不良?!睆闹协h水務的市場開發經驗中看出:理想中的進入方法是先找一個支點,如某個市級的污水處理廠,在這個支點的建設過程中,人才隊伍、管理模式、運營經驗逐漸成熟,再嘗試向縣級延伸,若下一步尚未完全吃透,則不妨先從托管等輕資產模式開始。這種方式的鋪開過程可能需要持續幾年,時機未到絕不勉強。
相比于搶占先機,中環水務更看重“踩準節奏”。這種節奏感存在于中環水務進入某個新領域、推進某個片區項目、深入某個城市等各項決策中,掌握著企業的張弛與快慢。而節奏的把控,則脫胎于浸淫產業十六年過程中的感受及理解,與周期性規律有關,與眼下的火熱程度無關。
責任:以人民為中心
與面對部分新領域的“如履薄冰”相比,更多時候,中環水務扮演的角色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作為唯一一家以水務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在需要承擔社會責任、體現國家意志的時候,去做一些其他社會資本不愿意做的事情。
2008年1月中旬,中國南方遭遇幾十年一遇的冰雪災害。在湘潭,一夜之間,數以萬計的供水管道和水表被凍壞,湘潭中環救援隊組織緊急搶修。在極端條件下,多處剛換了新管、裝上水表沒多久就再次被凍壞。災害正值春節期間,供水需求尤為迫切。最終,企業定下“不惜代價、力保供水”的目標,將四萬多個水表改為直通供水,待節后解凍再恢復裝表計量;在管網破損的情況下,為保證管網不泄壓不停水,開足機泵送水,日供水量較前一年同期增加8萬噸左右。這次社會責任的完成,企業投入達2000多萬。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