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供水企業需加強內部審核,梳理識別壟斷相關法律文件中的風險點,看看自己所管的業務范圍內有沒有違反規定,并在此基礎之上,不斷規范、完善對外的書面文件。例如,供水企業與用戶、開發商的合同里一定要寫清雙方的責任權利,特別是給予用戶、開發商的選擇權,如果采取自建的方式也必須通過驗收標準等。一些二次供水管理相對成熟的地區,在新建或改造二次供水設施時,主管部門和物價部門制定頒布了合理的建設和運維收費標準,如E20供水圈層發布的《2019年二次供水模式研究及價費分析報告》中所提到的福州、常州、江陰、蘇州等城市。更加清晰的二次供水價費模式有助于避免供水企業壟斷嫌疑。
更重要的是,供水企業應當自強不息,勇于迎接市場化競爭。供水企業一般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并延續至今的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企業,在傳統的體制之下,一些供水企業認為其在供水服務中的行為具有合理合法性,導致自身管理體制僵化,與市場脫節。在當前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宏觀背景之下,供水企業需要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制度,尋找創新和變革的突破口,借助市場的力量促使企業自覺地提高自身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提升競爭力。
外部多維共同助力防范壟斷
立法機構盡快完善供水行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供水條例多年來一直沒有修改,已難以適應現在的市場經濟環境。還有上位法(如國家層面的《二次供水管理條例》)的缺失,使得諸多問題的解決方式并不明確。立法應以確保公眾得到優質的供水產品和服務為宗旨,既要遵循《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物權法》、《招標投標法》等法規要求,又要兼顧供水行業與生俱來的自然壟斷特征。通過立法科學合理界定在保障供水安全工作中所涉及的政府、供水企業、開發商、物業公司、公眾等各相關方的責權,厘清自然壟斷行業中可引入競爭機制的環節和范圍,既不能過分夸大自然壟斷屬性而排斥合理競爭,也不能不顧供水行業自然壟斷特征而一味強調完全競爭,從而構建長期、持續穩定的供水服務義務和責任機制,保障地方供水企業有法可依、有規可循,避開潛在的壟斷風險,實現維護公共利益和促進供水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目標。與此同時,還要加強技術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涵蓋供水設施建設從立項建設到驗收運維的各個方面和每個環節。
第三方行業平臺建立完善“供水行業優秀設備品牌庫”。E20環境平臺·供水聯盟在2017年開始做出相應的嘗試,邀請各供水企業中具有豐富經驗的工程師、采購負責人等,共同搭建專業、科學、嚴格的“供水行業優秀設備品牌庫”,設計動態更新的標準,選擇出運行安全可靠、管理操作簡便、易于維護的設備,包括水泵、閥門、管材、計量儀表、智能系統等,以搭建智能的、可交互的全生命周期設備管理體系。供水企業可依據自身特點和現狀,從“供水行業優秀設備品牌庫”中選擇,以節省采購成本,降低采購風險,提高生產效率;同時能促進設備供應商的良性競爭,推動供水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公眾的廣泛參與和監督。一個健全的供水服務管理機制必定是有關用戶共同協商和積極參與的。公眾享有普遍服務基礎上的選擇權和定價權,即水司在滿足居民用水的普遍服務基礎之上,同時通過服務和水質的提升滿足用戶對于二次供水、加壓供水、工業供水以及直飲水等增值服務,用戶有權利選擇供水企業作為服務主體。比如,某市的用戶通過服務的比較,主動選擇供水企業管理二次供水并且愿意承擔成本測算后的適當加價服務,因為用戶更依賴供水企業在30年特許期內的持續規范服務。(相關閱讀→孫曉航:供水企業的博弈之路)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可以較好地避免供水企業的壟斷風險,實現供水企業市場支配地位和公眾利益保障的良好平衡,不斷推動供水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相關閱讀: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