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十年前的環保產業興起,到十年前的節能環保產業成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再到五年前的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未來中國支柱產業的美好愿景,再到新時代環境產業向兩山產業的升級,環境產業就像一個偉大的傳奇。環境產業因為屬性利他而偉大,始終高調存在著,卻從未真實。”本文為E20首席合伙人、《兩山經濟》作者傅濤博士為新作《環境產業導論》一書所撰寫的自序,該書初版將于“2019(第十七屆)水業戰略論壇”上與大家見面,敬請關注。
產業緣起
從四十年前的環保產業興起,到十年前的節能環保產業成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再到五年前的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未來中國支柱產業的美好愿景,再到新時代環境產業向兩山產業的升級,環境產業就像一個偉大的傳奇。環境產業因為屬性利他而偉大,始終高調存在著,卻從未真實。
環境保護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伴生品,環境產業則是環境保護事業外化為產業而形成。因此,環境產業有兩大緣起,一是因為城市化快速發展,而產生城市環境治理的末端需求,這些需求通過不同的形式,逐漸由事業型供給轉化為企業來提供,形成了不同的環境產業形態;二是因為工業化的迅猛發展,產生巨大的生態環境沖擊,在社會壓力之下,“誰污染誰治理”,當這種企業治理開始委托專業機構,從外部來完成時,就是環境產業的第二來源。當下隨著工業的園區化,這兩類產業需求在并軌。
大部分城市和工業治理需求伴隨著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的需求,因此廣義的環境產業,往往包括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產業。
這種本性致使環境產業注定與城市主體和工業主體責任共生在一起,難舍難分。因此,環境產業沒有一個準確的產業邊界與清晰的產業統計,你會見到環境產業從幾千億到幾萬億的不同論斷,他們同樣的權威,也同樣的不權威。
偽產業?
無論是城市還是工業,他們環境治理都來得很不情愿。因為環境治理是城市和工業的成本中心,因為在花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不是一個“經濟人”的自覺消費,而是在法律法規和社會輿論壓迫之下的被動行為。這種花錢主體與受益主體的不一致,經濟學上稱為“外部性”。
這樣的緣由讓環境產業注定是一個奇葩產業。立意偉大,卻未見長大。
環境產業過去一直來說是個偽產業。
說他是偽產業,是因為需求的“偽”,環境需求來源依靠政策驅動,而需求的兌現程度則取決于監管執法的力度。傳統模式下,由于經濟與環境的矛盾沒有得到對立統一,環境管理政策是運動性的,一般情況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一旦有要求,都有明確的、短得不能再短的治理期限;而環境監管則有很大的隨機成分,大量存在選擇性執法和突擊性執法。
在這種情況下的環境產業,在若隱若現、似是而非的需求中前行。在中國,環境產業就像一個流傳了三十年的偉大傳說,是公認有極大前景的產業,從來沒有真正壯大。是愛就愛的轟轟烈烈,恨就恨得徹徹底底的產業。
爭論
既然環境保護是一個偉大的事業,環境產業的需求,又并非傳統“經濟人”的理性需求,因此環境產業從產生的那天就伴隨著爭論:環境服務為什么不能持續事業化供給,是不是一定要實現產業化供給?環境公共服務要不要引入市場機制,進行市場化改革?環境產業要不要接通資本市場,通過資本放大?
這些爭論曾經造成產業化、市場化、資本化改革政策的遲疑和反復。
現在回頭看走過的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體制改革的車輪滾滾而過,如此的迅速而猛烈,我們來不及仔細思考,中國的環境產業已經走上了產業化、市場化、資本化的大路。將改革進行到底是解決所有問題與困難的根本方法。
幾十年來,圍繞城市和工業的環境末端治理的體系已經建立:首先學科體系日趨完善,幾乎全部有影響的高校都有了環境學科,環境已經是高等教育體系的一級學科;二是專業性逐漸強化,環境產業幾萬家產業主體,雖然魚龍混雜,但也門類基本齊全、發展如火如荼;三是環境上市企業近百家,已經形成獨立的資本板塊。
工業化的主思路是基于科學技術的產業分工與價值拆分,環境產業在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中,都形成了產業拆分后的客觀存在。
定位
雖然環境產業的經濟比重越來越大,在國民經濟中越來越重要,但是環境產業始終是環境公共服務體制的附屬產業,是工業體系的附屬品。這一點與許多自成體系的傳統工業體系大不同,工業體制直接為終端用戶創造價值,而環境產業的價值實現要通過所附著的母體才能傳達到最終用戶。
不同的市政公共服務行政體制就要有不同的環境產業業態,因此,你就需要理解,每個發達國家的環境公共服務產業的模式都會不同;同樣,不同的工業行業就有不同的環境服務產業結構。
事實上,由于中國地方政府行政體制的不斷變革,由于中國工業的快速發展,中國環境產業的依附母體一直沒有穩定下來,依附在其上的環境產業,也因此從未定型,一直在蹣跚的改革中探索前行。
因為這種依附性質,環境產業體系的社會價值難以獨立評估。環境服務是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的成本中心,是工業體系的成本中心。因此,環境服務也就不是城市發展和工業體系的獨立價值中心。
對社會價值而言,沒有環境產業的優劣,只有環境產業與行政體制集合后的優劣;沒有獨立的環境產業未來,只有環境產業與工業產業融合后的未來。
變革
中國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加速走完了西方工業文明二百多年的路,是超級濃縮。城市化和工業化之猛烈可想而知,身在其中可以清晰感受到變革的劇烈。
中國的環境管理體制,每十年一次大飛躍,每五年一次大調整,幾乎每年都在進行微調;中國的工業化規模四十年增長了幾十倍,正在進入世界經濟的領跑軌道。
既然環境產業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附屬品,環境行政體制和工業化的不斷變革,就讓環境產業更加具有不確定性,始終改革中的政府職能、不均衡的政企關系、不穩定的服務界面,環境產業的特征自始至終都是動態的,自始至終都是變革中的。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