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傅濤博士首創的《兩山經濟》一書由中國環境出版集團正式出版發行。近日,中國水網收到一篇來自企業家的讀后感。……王建國認為,兩山經濟與兩山產業概念的提出,為解決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這一矛盾問題提供了產業路徑的思考。“讀后感”全文如下。
王建國,山西中農國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始人;管理學碩士,前亞洲開發銀行水務及城市發展高級項目官員,相關領域專家。曾任職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環保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高管。
《兩山經濟》這本書我仔細研讀過之后,發現受益良多,因為我本身就是做農業+環保的產業化創新公司,業務工作涵蓋了前端的污泥處理(環保領域),中端的有機肥料生產銷售,以及后端的有機農產品種植、銷售、品牌建設系統工作。作為聯通農業與環保的產業公司,正是《兩山經濟》中所描述的,鏈接自然循環與社會循環的價值增量,將生態價值附加于有機農產品,真正實現將污泥廢物變成有機產物,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讀過《兩山經濟》之后,對我有很多啟發,下面談談我的讀后感。(相關閱讀:《兩山經濟》正式出版發行 24小時售出超千本)
一、對“兩山論”實踐、產業創新、生態文明的新認知
首先,我認為綠色革命時代來了!
中國過去發展的重心、改革的重心,都圍繞經濟建設,很多東西都拿經濟指標來衡量,很容易忽視對資源環境的保護。事實上也是我國國民經濟長期粗放式發展,對生態環境和綠水青山造成了很大破壞和污染。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一種綠色發展理念,更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綠色革命性變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原來的“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解決“落后的社會生產”問題到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巨大進步,同時,也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質量的不斷追求。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圍繞綠色生態的變革正在興起。
其次,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線圖。
以生態環境治理為生態文明的基石,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是未來趨勢。通過整治,引導推動企業淘汰落后工藝和產能,實現清潔生產、達標排放,是工業綠色轉型發展的起步。通過強化城市環境治理,引導人民群眾綠色消費、生態保護理念與自主行為,是城市綠色發展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以加快構建環境管控的長效機制為保障,打造綠色發展的管理體系。當前迫切需要建立環境管控的長效機制,讓環境管控發揮綠色發展的導向作用,有效引導企業轉型升級,推進技術創新,走向綠色生產,同時鼓勵發展綠色產業,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使綠色產業成為替代產業,接力經濟增長。
深化綠色發展的制度創新,以創新打造綠色發展引擎。要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必須推動綠色產品和生態服務的資產化,讓綠色產品、生態產品成為生產力,使生態優勢能夠轉化成為經濟優勢。當前,應當全面深化綠色發展的制度創新。
再者,滿足人民對生態環境的需求是根本。
無論未來社會如何發展,經濟如何轉型,人民的生態需求必須得到滿足。以人民的需求為出發點,以產業的力量打造生態文明的經濟支柱,是符合生態文明未來發展要求的。《兩山經濟》就是從未來的角度,以產業的視角,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挖掘生態價值增量,實現藍天綠水與物質富足的美好生活。相信未來一定是天更藍、水更綠,這不僅是政治目標,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保障。
二、兩山思維之下企業對創新戰略的理解
工業發展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的財富,這種財富的規模是空前的,但是與此同時,工業生產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又嚴重困擾著人類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人們反過來又需要將創造出來的財富用于修復環境、維持生態,這是恩格斯所說的“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
但兩山經濟與兩山產業概念的提出,為解決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這一矛盾問題提供了產業路徑的思考。(詳情請點擊《兩山經濟》自序 |《兩山經濟》自序 |《兩山經濟》自序 |《兩山經濟》自序 |《兩山經濟》自序 |《兩山經濟》自序 |《兩山經濟》自序 |《兩山經濟》自序 | 在綠水青山的增量之中獲取金山銀山)
通過擴大生態價值的時間和空間核算范圍,以經濟主體的勞動鏈接自然循環與社會循環的價值供給,在滿足經濟主體及其社會、自然關聯體的總體價值需求的同時,激活傳統經濟的價值奇點,最終在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與自然資源價值的同時,獲取溢出價值的經濟形態。兩山經濟是生態文明社會的支撐。
兩山產業是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的勞動構建生態循環、價值循環的奇點,從而實現自然循環和社會循環價值增量的高效鏈接和捕捉,通過鏈接的數量、流量和時間來捕捉增量價值,從而放大勞動的價值。
三、兩山實踐的路徑之一“農業+環保”
中農國盛是兩山實踐的企業,遵循“道法自然 生態循環”的理念,專注“農業+環保”跨界鏈接的技術集成系統解決方案,依托污泥的資源利用打通可再生資源的循環鏈條,系統性改良修復土壤、保證作物基因正常復制和表達最大化,全面提升農產品品質,滿足土壤、植物、動物和人類的多元需求,實現農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讓農業回歸自然之道。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