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升高質量物流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五)促進現代物流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強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利用樞紐聚集的大量物流資源,為制造企業提供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務,降低制造企業物流成本,提升區域制造企業競爭力,支撐制造業高質量集群化發展。以深化實施“互聯網+”高效物流和物流降本增效專項行動為突破口,促進物流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研究出臺促進物流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物流企業為制造企業量身定做供應鏈管理庫存、“線邊物流”、供應鏈一體化服務等物流解決方案。實施服務型制造示范遴選,支持物流企業開展服務化轉型。增加開行面向大型廠礦、制造業基地等的“點對點”直達貨運列車,提高協議制運輸比重,擴大大宗物資運量運能互保協議范圍,2019年力爭達到25億噸左右。加快發展面向集成電路、生物制藥、高端電子消費產品等高附加值制造業的航空貨運服務,加大“卡車航班”開行力度,構建高價值商品的快捷物流服務網絡。(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民航局、鐵路總公司負責)
(六)積極推動物流裝備制造業發展。加大重大智能物流技術研發力度,加強物流核心裝備設施研發攻關,推動關鍵技術裝備產業化。開展物流智能裝備首臺(套)示范應用,推動物流裝備向高端化、智能化、自主化、安全化方向發展。研究推廣尺寸和類型適宜的內陸集裝箱,提高集裝箱裝載和運送能力。在適宜線路開展鐵路雙層集裝箱運輸,推廣鐵路重載運輸技術裝備,提升鐵路運能。(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鐵路總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提升制造業供應鏈智慧化水平。鼓勵物流和供應鏈企業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開發面向加工制造企業的物流大數據、云計算產品,提高數據服務能力,協助制造企業及時感知市場變化,增強制造企業對市場需求的捕捉能力、響應能力和敏捷調整能力。鼓勵發展以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資源高度共享為特征的虛擬生產、云制造等現代供應鏈模式,提升全物流鏈條的價值創造水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人民銀行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發揮物流對農業的支撐帶動作用。加強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聚焦農產品流通“最先一公里”,加強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鼓勵企業利用產地現有常溫倉儲設施改造或就近新建產后預冷、貯藏保鮮、分級包裝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開展分揀、包裝等流通加工業務。鼓勵企業創新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經營模式,開展多品種經營和“產銷雙向合作”,提高淡季期間設施利用率。加強郵政、快遞物流與特色農產品產地合作,暢通農產品“上行”通道。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全程監控平臺,加強全程溫度、濕度監控,減少“斷鏈”隱患,保障生鮮農產品品質和消費安全。鼓勵和引導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拓展社區服務網點,減少中間環節,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發展“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冷鏈物流新模式,改善消費者體驗。推動地方全面落實冷鏈物流企業用水、用電、用氣與工業同價政策。(商務部、農業農村部、發展改革委、郵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增強物流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九)發展物流新服務模式。健全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和標準規范,推動以網絡為依托的貨運新業態規范有序發展。大幅提高鐵路企業開行班列化貨物列車數量。優化鐵路班列運行組織方案,推動鐵路“門到門”運輸全程可追蹤,提供信息查詢服務。探索開行國內冷鏈貨運班列和“點對點”鐵路冷鏈運輸。發展鐵路危化品運輸。發展“端到端”的物流模式。鼓勵和支持云倉等共享物流模式、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夜間配送、分時配送等先進物流組織方式發展,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探索發展無人機配送等創新模式。(交通運輸部、鐵路總公司、商務部、公安部、民航局、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實施物流智能化改造行動。大力發展數字物流,加強數字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貨、車(船、飛機)、場等物流要素數字化。加強信息化管理系統和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應用,提高物流軟件智慧化水平。支持物流園區和大型倉儲設施等應用物聯網技術,鼓勵貨運車輛加裝智能設備,加快數字化終端設備的普及應用,實現物流信息采集標準化、處理電子化、交互自動化。發展機械化、智能化立體倉庫,加快普及“信息系統+貨架、托盤、叉車”的倉庫基本技術配置,推動平層倉儲設施向立體化網格結構升級。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鄉村建設智慧物流配送中心。鼓勵各地為布局建設和推廣應用智能快(郵)件箱提供場地等方面的便利。(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中央網信辦、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民航局、郵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推進多式聯運發展。總結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工作經驗,研究制定統一的多式聯運服務規則,完善多式聯運轉運、裝卸場站等物流設施標準,力爭在貨物交接、合同運單、信息共享、責任劃分、貨損理賠等方面實現突破。加快建設多式聯運公共信息平臺,促進貨源與公鐵水空等運力資源有效匹配,降低車船等載運工具空駛率。依托國家物流樞紐網絡開發“一站式”多式聯運服務產品,加快實現集裝箱多式聯運“一單制”。研究在適宜線路開展馱背運輸。發展海鐵聯運班列。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推動LNG罐箱多式聯運。(交通運輸部、發展改革委、能源局、鐵路局、民航局、鐵路總公司負責)
(十二)促進物流供應鏈創新發展。充分發揮物流供應鏈系統化組織、專業化分工、協同化合作和敏捷化調整的優勢,發展符合中國特色的供應鏈企業,提高生產、流通資源的配置效率,提升企業綜合運行效率效益。支持具備條件的物流企業做大做強,發展基于核心企業的“鏈主型”供應鏈,將上下游小微企業整合嵌入生產經營過程,強化資源系統整合與優化能力;發展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平臺型”供應鏈,重點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資源整體配置效率;發展依托專業化分工的“互補型”供應鏈,實現資源和渠道的優勢互補,提高企業協同發展水平;發展基于區域內分工協作的“區塊型”供應鏈,促進區域內企業高效協同和集聚化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優勢;發展基于存貨控制的“共享型”供應鏈,打通與整合生產、分銷等各環節的庫存管理,促進供應商與零售商之間的統倉共配。(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