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了解到,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日正式印發《江蘇省打好太湖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太湖湖體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穩定保持在Ⅱ類,總磷力爭達到Ⅲ類,總氮達到Ⅴ類;流域重點斷面和主要入湖河流水質達到國家考核要求;重點水功能區達標率達到80%以上;流域總氮、總磷污染物排放量較2015年分別減少16%以上,逐步恢復河網水系和湖泊生態功能。
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省
打好太湖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的通知
(蘇政辦發〔2019〕4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江蘇省打好太湖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9年1月15日
(此件公開發布)
江蘇省打好太湖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
太湖治理是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標志性工程,是污染防治攻堅戰重要組成部分。為貫徹落實《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蘇發〔2018〕24號),完成“十三五”太湖治理目標任務,促進太湖水質持續改善、生態持續好轉,特制訂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實全國和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以及污染防治攻堅戰決策部署,堅持“鐵腕治污、科學治太”,實施“控磷為主,協同控氮,減排擴容”的流域污染控制策略,有效解決太湖氮磷污染突出問題,堅決打好打贏太湖治理攻堅戰,推動太湖流域水環境質量全面改善和水生態持續好轉,實現更高水平“兩個確保”。
二、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蘇南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綜合施策,系統治理。一手抓應急防控,堅守“兩個確保”的民生底線;一手抓長效治理,實施控源截污和生態修復,促進太湖水質好轉。
——聚焦重點,集中攻堅。以改善太湖水環境質量為核心,圍繞重點地區,聚焦氮磷水質短板,集中精力組織攻堅,實施一批促進水質改善的關鍵性工程,有效削減污染負荷,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建管并重,壓實責任。嚴守法律、法規,嚴格執行標準,強化生態環境監管,落實企業治污責任,確保各項治理設施有效運轉;強化目標責任考核,壓實流域地方治太主體責任,充分發揮行業部門組織協調和監督指導作用。
三、工作目標
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流域水質和總量控制指標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太湖流域水質持續改善,生態持續好轉。
到2020年,太湖湖體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穩定保持在Ⅱ類,總磷力爭達到Ⅲ類,總氮達到Ⅴ類;流域重點斷面和主要入湖河流水質達到國家考核要求;重點水功能區達標率達到80%以上;流域總氮、總磷污染物排放量較2015年分別減少16%以上,逐步恢復河網水系和湖泊生態功能。
四、主要任務
(一)實現更高水平“兩個確保”。
1﹒加強飲用水安全保障。按照“水源達標、備用水源、深度處理、嚴密監測、預警應急”要求,構建流域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并加強考核。嚴格水源地保護制度,建立健全水源地附近藻草管控機制和水質監測預警,加強飲用水水源地達標建設和長效管護,2018年底前完成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劃立治”工作。實施從水源水到龍頭水全過程監管,加強應急演練,確保飲用水安全。全面實施自來水廠深度處理工藝改造,到2020年,基本實現流域“雙源供水”和自來水深度處理兩個全覆蓋,努力推進全流域從安全供水向優質供水轉變。(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水利廳參與。市、縣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市、縣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提升流域骨干水利工程引排能力,適時開展調水引流,切實發揮引排工程環境效益,維持太湖合理水位,滿足湖體水生植物生長需求,保障枯水期河道合理水位,提高水體流動性。到2019年,基本完成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建設;到2020年,基本完成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建設。(省水利廳牽頭)
2﹒提高藍藻和湖泛防控能力。落實應急防控預案要求,加強藍藻、湖泛監測預警,準確掌握太湖水質及藍藻動態情況,強化分析研判,適時啟動應急預案,有效應對藍藻水華暴發,及時處置湖泛,并減少湖泛發生機率。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居住區和休閑場所等沿湖敏感水域作為重點,確保重點水域無明顯藍藻堆積、無腐爛發臭現象,到2020年,重點水域基本實現藍藻日生日清。提高藍藻水草機動化和機械化打撈能力,建立合理的藍藻打撈和處置補貼機制,推進環湖區域藻水分離和藻泥無害化處置設施建設,改造提升藻水分離設施,增強藻水分離能力。在藍藻水華易聚集的竺山湖、梅梁湖、貢湖及西部沿岸等重點地區,推廣藍藻高效打撈及綜合利用技術,新建1000噸/日藻泥無害化處置項目,到2020年,打撈藍藻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置。(省水利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參與)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