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未來幾年,白洋淀淀區部分純水村將實施有序搬遷。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單保慶介紹,目前白洋淀淀區有40個純水村,戶籍人口達到九萬多人,生產生活給白洋淀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監測顯示,目前影響白洋淀水質的有四個關鍵指標,分別是COD、氨氮、總氮和總磷。其中50%以上的COD、總磷來自淀邊村和純水村的生活污水、垃圾、水產養殖等。
單保慶:“這些村子有幾種對策,或者說有幾種安排。第一,全搬,第二,部分搬,第三,不搬。不搬的情況下比如我村落污染的治理,垃圾部分的高度管控,環境保潔,加上監管。然后我們做過多種模擬,后來發現不行,就在現狀情況之下,白洋淀淀區它承載不了這么多的村落,也承載不了這么多人口,它有一個合適的容量。不解決白洋淀這個村落這個問題,顯然是無法恢復白洋淀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至少水污染控制不了,或者說不能完全控制到位。”
那么,純水村搬遷工作如何有序推進呢?根據《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按照淀區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要求,分批有序實施外遷。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叫做急緩有度,搬遷有序。騰挪出的生態空間可以恢復。對淀區的污染源減少有重要貢獻,有比較大的貢獻,剩下的會留下一些村莊,這些村莊也有歷史的一些遺跡,要把它保存下來,要制定嚴格的環境管理要求,把這環境污染源控制住,阻斷污染源。”
據了解,在人類生產生活和交通方式的影響下,白洋淀生態空間破碎嚴重。白洋淀歷史上有143個淀泊,而現在只有不到40個,嚴重制約了白洋淀生態功能。根據規劃,在治污的同時,淀區生態修復工作也會很快展開。
2017年9月,雄安新區委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專家,對白洋淀上游唐河污水庫進行實地調查,調查發現唐河污水庫存有10萬立方米的污水,還有數量不少的固體垃圾和疑似危險廢物。2018年5月,唐河污水庫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一期工程正式啟動。
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趙鈺介紹,除了治污和修復生態,這部最新出臺的規劃還明確了未來保護與利用白洋淀的相關政策、法規及保障機制。其中,規劃提出將建立天地一體、功能完善、智能化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為精細化管理提供依據。同時,建設流域生態環境大數據、云計算系統,搭建流域生態環境智能化管理平臺,實現生態環境智能管理平臺與新區智能城市管理平臺的互聯互通。
趙鈺:“隨著白洋淀相關措施的實施,里面是動態實時的過程,方便我們隨時調整,這和以往不同。以前提出一個問題,形成一個措施,就是一個手段,白洋淀是形成一個思路,進行一個試點和啟動,同時建立一個智能化的監測體系,隨著淀區變化調整措施,做到準確、科學、合理、經濟。包括坑塘治理,關停散亂污,包括流域治理,都做了很多措施。”
白洋淀上游的唐河污水庫修復區的環保教育基地
根據規劃,到2020年,白洋淀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取得明顯進展;2022年,白洋淀環境綜合治理取得顯著進展,生態系統質量初步恢復;2035年,白洋淀綜合治理全面完成,淀區正常水位保持在6.5-7米,淀區面積穩定在360平方公里,淀區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三到四類標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表示,有些工作現在已經開始,并且進展很快。根據工作安排,白洋淀上游八條河流,府河和孝義河會優先治理。淀區內,白洋淀北部、靠近起步區的水域,會優先治理。如今,《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出臺后,治理行動的推進,會比想象的要快。但是總體目標的達成,可能會比想象中慢一些。
曲久輝: “現在就是我們有近期目標,有中期目標與遠期目標。生態系統的恢復它需要時間,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我們做很多事情,包括剛才說的水量的問題,水質問題,生態空間的問題,同時它又需要我們耐心的呵護和保護,因為還需要做長期的這樣的保育。就生態系統的恢復和自然過程的延替,我們必須尊重這個規律,不可能一蹴而就。”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