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水污染治理的產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火熱。曲久輝院士在2018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的發言中指出,中國水污染治理產業已經到了關鍵時期,技術到了革命時期,產業和技術融合必然是大勢所趨。
曲久輝院士在由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主辦的2018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的發言
產業必須得到技術的支撐,產業與技術融合是大勢所趨
污染產業發展到了關鍵時期,這個關鍵時期特征標志就是我們要治理水污染,要改善水環境,要保障水安全。我認為這是一種需求導向。我們經常講創新驅動和需求導向,實際上這種需求導向往往跟水技術的創新驅動結合在一起。這種創新驅動離不開我們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的引導。大家知道新的產業革命以及新的科技革命都在發生和正在發生。這樣一種發生實際上給我們創造一個極佳的機會,產業到了關鍵時期,引導技術發展潮流,而技術到了革命時期,支撐產業會取得新一輪的發展。我認為這是新一輪產業變革和技術革命的創新導向。
同時在這樣一種革命的導向和引導下,所有企業包括環保產業,它必然面臨升級和換代,包括企業做強做大發展時期,這是企業內在導向。同時市場在完善,中國環保產業幾十年市場不規范,有很多非正常的手段來做,環保產業應該是朝陽的產業。
現在這樣一個機制,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市場機制是在完善,而我們講的是實力的比拼,所以完善的市場和比拼的實力,它必然把我們企業帶上一個新的競爭導向。這樣一個導向它實際上告訴我們產業必須得到技術的支撐,也就是說產業和技術融合必然是大勢所趨。
中國水污染治理產業:應用技術缺乏創新內涵
事實上中國也不斷提升了科技發展對產業發展支撐的數據。這個數據告訴我們2017年全社會的R&D支出達到1.76萬億,比2012年增長71%。中國科技論文發表和被引用量是世界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是世界第一。企業申請數量、擁有數量占到中國總數量60%,躍居全世界的第二。中國人多,研發人員全是當量世界第一,科技創新貢獻率將近60%,創新能力從2012年第20位提升到17位。給我們提升了很多自信,認為中國科技發展到了新時期,特別是近五年發展迅速,對產業支撐起到了重大作用。如果我們反思一下,一定發現這里存在很多問題和挑戰。具體表現在:
我們有大量的科技研發,有一些重大的研發項目,但是我們研發主力在哪里?現在還在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不在企業,不在一些特別有優勢的企業,特別是環保企業,我們現在不具有水科技研發最強的實力。
另外研發興趣,其實往往研發興趣由科學家、研究人員、技術人員所主導,經常跟產業需求不在一個軌道上。產業需求是什么?也許專家們不知道,專家們做的一些產業往往用不上,往往存在兩張皮,或者說研發很多技術仍然游離于產業主體。剛才數字支撐技術轉化率往往滯后于科技的預期,我們做一個重大項目,或者國家重大計劃的時候,我們往往提出一些比較宏觀,比較具體,比較誘人,也比較偉大的目標。但是我們完成的時候,這些目標都實現了,甚至比我們提出還要好,但是實際效果往往滯后于科技的預期,包括我們設定項目時候的預期,也包括我們完成項目所給出結論的預期,這種預期使得我們中國水污染治理產業,它的應用技術往往缺乏創新的內涵。
總結一下,污水處理技術有很多是來自于國外的,一開始我們用的國外技術發明,現在很多有點創造性的事情,我們還是說國外要怎么做,我們還要從國外引進,產業需求與技術融通仍然是任重道遠。
我們需要什么?我們需要產業和技術的融通。剛才講到好多這種研發主力,大量資金的投入,還有各種資源的融合,在高等學校研究機構。當然現在水環境治理企業做得研發也越來越多,不管是企業還是高等院校追求的是創新,不管是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產品創新、還是工程應用的創新,我們都在追求創新。高等學校和研發機構在創新以后容易開花,我們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蕾,我們也看到鮮艷美麗的鮮花,開花以后往往不結果,這是高等院校和研發機構面臨的困惑,有花無果。但是水污染治理企業往往是有果無花,我們直接應用,產出什么結果,但是我們看不到特別美的鮮花。我們需要技術和產業它們之間要貫通要融通,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做到真正在當前形勢下做到開花結果。所以我認為企業成為產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它一定是必由之路。只有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很快開花結果。
我們認真想一想,一個企業如果投入了研發資金,它一定是非常有用,非常需要,一定要開花結果。我們拿一個國家項目,我們可以不開花,我們可以有一個交差的結果,我們可以沒有結果,我們開一個讓別人看上去非常絢麗的花朵,所以只有企業真正投入,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情況下,才能保證中國水污染治理產業既能夠開花又能夠結果。
如何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
怎么樣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這是非常關鍵的事情。多少年來我們都在議論,都在追求,甚至做一些科學項目的時候,也在要求企業成為創新主體,讓企業主導參與。企業怎么樣成為創新主體?怎么樣實現產業和技術的融通?怎么樣讓我們企業通過成為創新主體能夠變得自強,能夠有高遠的未來?這是我們大家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也就是說企業自主創新必須要有理性和足夠的自信。
首先企業要成為創新主體,第一點要做到自覺的創新和驅動創新相融合。什么是自覺?我認識到什么我就干什么,我認識到什么自覺創新,我就主動做這種創新,我知道市場和現在未來需要什么創新,我就布局什么創新,這是企業自覺創新的,膜有最大的市場,膜最大的市場在水處理,一定是在供水處理,特別是工業水處理廠,水處理當中,特別是供水中膜一定有很大的市場。污水處理資源化和能源化,這種情況下膜的研究,包括從材料、組件、反應器、整體系統產品、到工程應用變成自覺的行為。中國現在是全球膜生產和應用最多的國家,而且是發展勢頭最迅猛的國家,是全球關系膜的產業以及研究最多人的國家。我們企業在這方面,在我們所認識自覺行為的方面,有自己的組織,有自己投入,有持續投入和研發。膜的創新發展活力非常大,這個活力來源于什么?大家都關心什么?你們看一下文獻,看一下全球動態就會知道,膜發展實際上兩件事情。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