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他們將紫外線消毒研究的探索步伐踏入給水系統。給水相較于排水而言,其消毒要求要更為嚴格,因為如有不慎將會直接危及人體健康和生存。從2005年開始,劉文君便開始根據國內情況和國際規范,對自來水消毒進行研究。在廣東東莞市政府的支持下,劉文君與其清華團隊作為科研單位,與其他設計單位和企業共同完成的紫外線項目,自“十五”末期發軔運行至今,是國內第一個中試規模的飲用水紫外線消毒工程。這個項目的最終成果就是于2008年在天津投入使用的天津泰達自來水紫外線消毒工程,這是由他主導完成的國內第一個大型市政自來水紫外線消毒工程,還從巴黎捧得了國際紫外線協會2010年最佳工程獎。由于國外獎項無需申報,因而從提名到獲獎,劉文君一直一無所知,直到這個國際大獎頒獎的一刻。事后了解到當時,有不同國家的12個候選項目參與評選,競爭十分激烈。現在,天津泰達的二期三期都仍在繼續沿用此項技術。
由劉文君及其團隊研發的基于紫外線消毒技術的遠洋船舶壓載水處理系統,是國內第一套通過國際海事組織和國家海事局認證的壓載水處理系統,目前正處于產業化階段,該系統為我國作為造船和遠洋航運大國履行國際海事組織關于壓載水管理相關國際公約提供了技術保障,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上海臨江水廠的紫外線消毒項目,作為劉文君負責的“十一五”水專項研究子課題,建成后主要服務于世博會,已被列為“十一五”國家重大專項的標志性成果。 “十一五”重大水專項中,飲用水作為六個主題之一,其五項標志性成果中劉文君負責的就有兩項,包括微膨脹上向流臭氧活性炭技術(應用于濟南市鵲華水廠,十一五水專項示范工程)和上海臨江水廠紫外線消毒工程。目前,北京的郭公莊水廠和第十水廠也都決定采用紫外線消毒技術。
由于劉文君出色的科研能力、豐碩的工程經驗以及熱心的服務意識,2005年他毫無懸念地當選國際紫外線協會的常務理事。隨著紫外線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中國成為世界新一經濟增長點的現狀,并鑒于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發展態勢,原本只設有美洲和歐洲分部的國際紫外線協會決定成立亞洲和澳大利亞分部,并任命劉文君為亞洲和澳大利亞分部主任,從2012年3月1日開始履職,。就職后,按照嚴格的國際規定,劉文君從原來的常務理事一職上退出,專任主任事務,既要負責和亞洲、澳大利亞等其他國家的協調和聯絡,又要組織本地區的學術交流和推廣,劉文君更加忙碌。
2012年7月1日國家將全面實施新的飲用水水質標準,全面升級的新國標將對供水水質和飲用水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新國標的制定和實施就有許多默默無聞清華人密切參與和積極推動。身兼多職的劉文君,深受服務社會的清華傳統感染,在我國供水行業有重大需求時總能看到他的身影。
劉文君說:服務社會是科研的重要歸宿,又能在社會需求中找準科研點。對于科研想法,劉文君有十六個字的歸納:國際視野,中國問題,科學方法,創新思維。他以自身工作為例,參加國際組織就要有國際視野,了解國內行情才能解決中國自己的問題,在研究中采用科學方法,又要強調創新思維。對于清華大學第13次黨代會上胡和平書記的一段話他深為嘆服:中國的問題就是世界的問題,解決了中國的問題就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平。劉文君正在用切實行動,向自己的理想邁進。
劉文君:領跑中國水業的“孤獨者”
來源:中國水工業網
(原文發表于2012年6月,有刪減)
劉文君,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黨委副書記、全國紫外線消毒標準化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紫外線協會(IUVA)常務理事,2010年度國際紫外線協會最佳工程獎、2010年度第九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2008年度華夏獎、2008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2008年度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稱號等國內外重要獎項的獲得者。不久前劉文君獲選擔任國際紫外線協會亞洲和澳大利亞分部主任一職,為他個人和清華大學,乃至中國的飲用水安全研究領域和紫外線消毒技術贏得了世界美譽。
用國際視野解決中國飲水問題
談起飲用水安全研究工作,劉文君就無比自豪,他覺得自己所從事的是個很崇高的職業。因為飲用水安全與百姓日常生活休戚相關、密不可分,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但也是極易被忽視的職業,因為它又那么為人所熟視無睹、司空見慣。
談到多年來的教學科研生活和取得的成就,劉文君教授坦言國外留學的經歷對他影響很大:“我在國外做過四年博士后研究,很巧合的是在三個不同國家的著名高校: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國,而且三位合作導師都是國際著名水處理專家,三個地方都很有特點,能夠體會到東西方文化不同對教育結果的影響。剛去的時候給我的感觸是理念上的巨大差異,他們的研究態度很端正,不急功近利、科學性很強,強調研究過程的嚴謹和對機理的認識,這對我影響很大。目前國內應該說科研條件與十年前有較大進步,國家對科研的重視和巨大投入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但因此在科研界也存在浮躁的問題,特別是研究過程和結論的科學性不夠、嚴謹性不足的問題,所以我提出了十六個字的科研理念:國際視野,中國問題,科學方法,創新思維。”
劉文君教授科研理念中的“中國問題”是指技術研發的著眼點要針對我國發展的重大需求,而不是盲目效仿國外的研究課題。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大、環保欠賬多,飲用水污染事件頻發,飲用水安全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2012年全國將全面實行新的飲用水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水廠達標改造對適用技術有巨大的需求,因此研究人員需要對中國供水行業面臨的主要技術挑戰提出自己的答案。飲用水安全的課題在研究所一代代清華學人的傳承下,秉承清華的學術品格和科研追求,不負國家寄望與社會重托,延續學脈、興盛學科。
劉文君的恩師王占生老師已年近八十,至今還活躍在其學術科研領域和應用發展前沿,為飲用水安全課題奮斗了整整一輩子。劉文君自嘲自己也為此奮斗了近半輩子。在此之前,還有很多清華老先生做出過不懈努力,比如環境學科的奠基人陶葆楷教授,已經九十五歲高齡的許保玖老先生等等。到劉文君這一代專注于飲用水安全課題的清華學人,所肩負的使命就是如何通過技術手段來改善水質。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