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記者
黑臭水專項督查組每到一個地方首先做的工作就是“廣而告之”
華夏時報:在督查過程中,有不少問題是督查組根據群眾舉報的信息發現的,請問督查組怎樣處理群眾舉報信息?如果督查結束后群眾又發現了黑臭水體該怎么舉報?
張波:謝謝你的提問,公眾監督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環境是大家的,解決環境問題就是要發動群眾,大家一起來保護環境,哪項工作真正把人民群眾發動起來了,哪項工作一定會取成功,否則的話道是走不寬的。公眾監督這件事我剛才說了三句話,也是我們的看法,我們鼓勵公眾監督,把所謂的陰暗面亮出來;政府順應民意,認真整治;整治的效果依然接受公眾監督。只要我們堅持這樣做,就一定能夠獲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擁護,甚至是喜愛,我們必須要堅持這樣做下去。
這次黑臭水體督查,我們每到一個地方,首先是廣而告之,通過當地的電視臺,媒體,各種渠道,甚至手機短信,告訴大家我們來了,我們舉報電話是什么。第二,我們會安排專人來接聽舉報電話,有些地方方言很難懂,我們會聘請地方同志和我們的同志一起接聽電話。第三,我們會對每一個老百姓舉報的問題進行篩選、甄別。有些可能是講的拆遷款沒給我落實,這是經濟問題,我們篩選出與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相關的,督查組的同志就去現場核實,其他地方的,因為我們就20來號人,時間有限、精力有效,只好交辦給地方,請他們去查。我們就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發現了一大批的新增黑臭水體。另外我們還有一個方式,在下去的時候我們先通過衛星遙感,通過衛星來識別,準確度也能夠達到70%,督查組去現場核實。有些黑臭水體雖然不在建城區,但是因為群眾舉報多,我們也會去查,一查發現原來是建城區把污染排出來,污染搬家了,那也不行。我們大致上就是用這種方式和人民群眾一起包括民間環保的朋友們一起,發現了一大批的新增黑臭水體。
金融時報記者
黑臭水整治需要通過政府更好的發揮作用來激發和保障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金融時報:有機構估計黑臭水體整治完成將花費7000億元,請問您怎樣看待這個數字?具體整治方面,會采取ppp的模式還是采取其他方式?
張波:你提了一個當前特別應該探討的問題,黑臭水體整治涉及到大量的投資,你剛才說的七千億,我們的估算比你這個數還要大一點,我們跟住房城鄉建設部的同事也做過一些交流,現在全國的供水管道長度大約100多萬公里,污水的管道長度只有60多萬公里,正常來說,水來了和水回去的管道長度不應該差太多。60萬到-100萬還有40萬公里的長度,1公里污水管道大概需要多少錢呢?平均大概需要300萬,這是我聽住建部的同志說的,這么一算的話,還有30、40萬公里的長度,我們差不多就有將近一萬億,光污水管網就需要一萬億的缺口,這個缺口是指參照供水來說的,另外還有污水處理廠,還有河道的綜合整治,總的投資數量是很大的,我想超過一萬億是沒問題的。
接下來就是我們怎樣看這個問題,很多同志一說到黑臭水體整治,第一想到的就是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加大財政投入毫無疑問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單靠各地財政投入,面對上萬億的治理市場,地方財政是擔不起來的,政府再有多大的力量,單靠政府是擔不起來的。那怎么辦呢?需要通過政府更好的發揮作用來激發和保障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政府怎么做一個聰明的政府,有擔當的政府,把潛在的環保市場變為現實的環保市場。當前各地應該做的就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深化改革,理順污水垃圾的收費價格,價格政策要理順。原則上不低于處理處置成本,這是政府該做的事情,當然一些收費標準提高以后,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那樣的問題,財政就要統籌兼顧來解決問題,而不能說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就不去深化改革,就不去調整這些收費標準,你不去調整市場就起不來,市場起不來,政府的財政擔不起來,這個問題不就無解了嗎?所以我們講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可能首先還是要在價格政策,經濟政策上理順,要勇于擔當,善于統籌兼顧,化解問題,同時還要加強監管,提高管網的管理維護,這次督查我們發現污水管網很多,好不容易花了錢埋下去了,管網清理管理存在很大問題。污水處理廠設施也要達到穩定達標排放,只要政府該做的做到了,就會有效的激發市場的作用,一萬多億的市場,不也是我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另一個方面嘛,我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講的是過剩產能的化解,實際上我們環保方面怎么把城市的生態環境產品的負面資產轉化為正面資產,這也是一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要我們經濟政策到位,我們的監管到位了,我們就可以有效的釋放市場的活力,增加內需。
而且黑臭水體整治完之后,不僅改善了環境質量,老百姓高興了,還會拉動周邊的地產、房產、人氣。推動城市轉型發展,有綜合的意義。在這個事情的認識上,希望大家多宣傳一下,我們很多地方只是機械的看這個問題,覺得我這個地方比較困難,財政困難,我沒錢,這個事情我就不作為,我就有理由,不是這樣的。關于你這個問題我就回答道這里。
人民日報記者
中國境內任何企業非法生產、銷售和使用CFC-11,都將受到堅決打擊
人民日報:近期,《自然》雜志發表文章,指出自2012年以來大氣中CFC-11濃度下降速度明顯減緩,而現有庫存的逐年排放難以解釋該現象,增加的排放很可能源自新生產的CFC-11,且主要來自東亞地區。隨即有媒體報道明確指向中國存在非法生產使用的情況。請問生態環境部如何看待此問題?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