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PPP的規范發展,對于環境產業的健康發展,利絕是利大于弊。一方面是地方財政壓力加大,資金有限;另一方面是生態環境治理的大量需求待釋放,必然推動PPP回歸其公共服務效率提升的本質,即回歸其運營服務的核心。何為本質,體現在三大“十條”的效果目標里。就三大“十條”要求的目標而言,需要把很多的“點”治理系統化后才能完成,如果不進行系統化的解析,還是圍繞“點”的污染治理做工作,就一定不能夠還地方政府一個好的環境質量效果。因此,PPP也需要“綠色發展”,它不是大開發的工具,需要進行系統設計,圍繞用戶的綜合性需求組織項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握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嚴控金融風險,在不破壞生態本底的前提下利用好社會資本,使PPP走向一條綠色發展的道路。
習總書記多次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目前出臺的各項PPP相關政策均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PPP重點推進領域。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底,生態環境領域PPP項目管理庫入庫項目數量和總投資分別占總項目數量和總投資額的23%和11%。生態環境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E20市政環保PPP分類格局圖中的A類和B類領域項目(見薛濤:環保PPP年度盤點,分類后的頂層思考與產業變局),最適宜PPP模式的領域。關鍵是要正確認識PPP的作用與本質,讓其回歸綠色發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兩山論”落地。
七、 環境企業不得不進行的升級與轉型
需求決定供給,過去的一年,環境企業紛紛進行著戰略的轉型與升級,不同類型的企業,轉型與升級的路徑也不同,但“兩山論”與“創新”共同影響著環境企業的戰略轉型,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需求升級之下帶來的企業的戰略轉型,當前主要影響到了理念先進的A方陣企業;二是產業升級之下帶來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路線的升級,當前主要影響到了以固廢為核心的細分領域的C方陣企業。
需求轉變的影響下,生態化戰略成為理念先進的A方陣企業的戰略升級方向。
在地方政府的治理需求越來越綜合、效果導向越來越確定的趨勢下,A方陣領先的企業首先覺察到這一趨勢。2018年2月,在生態戰略的基礎上,北控水務集團正式發布資金管理平臺、運營管理平臺“雙平臺”戰略,向輕資產企業邁進。2018年5月,首創集團攜旗下環保企業首創股份、首創環境、首創博桑、首創思泰意達發布了“首創·生態+”發展戰略,以現有的水務、固廢、大氣、資源化平臺為基礎,構建開放共享、互利共贏的產業生態,在不同領域、不同層面打造“多中心生態圈”。可見,部分具有戰略思想的企業已認識到轉型的必要性,而且這種轉型正是地方政府需求的上移,帶來的企業戰略的生態化轉型,是自我供給能力提升的戰略方式。
“兩山論”落地之下,理念先進、技術創新的C方陣企業,正在向著“兩山產業”升級。
2018年上半年,由E20研究院院長傅濤教授領銜撰寫的《兩山經濟》(《兩山經濟》自序 | 在綠水青山的增量之中獲取金山銀山)一書已完成,書中明確指出,伴隨著環境管理思維的變革,環境產業的4.0時代來臨,進入到立體推進、生態融合、增量價值高效鏈接的“兩山產業”時代。E20研究院在調研中發現,以固廢細分領域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已開始進行轉型,通過“環境+農業”的結合,打通一條通向“兩山產業”的創新模式。企業正是通過生態循環的理念進行技術的創新,通過社會循環進行產業鏈的整合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讓“兩山論”成為企業發展的新的驅動力,讓“兩山產業”落地。4.0時代的環境產業面臨的需求在迅速擴大,其供給的服務模式在升級,“兩山產業”占據著生態循環的價值奇點,有效鏈接各產業鏈,不斷釋放價值增量。
當然,環境產業內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會向“兩山產業”升級。根據治理的需求,1.0、2.0、3.0時代的產業業態還會存在。
不管是A方陣企業在進行的戰略升級,還是以固廢為核心的C方陣優秀企業的商業模式的升級,均是為了更好的應對地方政府對于生態環境治理的效果需求,為了能讓地方政府少花錢,甚至不花錢把生態環境的問題解決掉,并可持續發展。然后,市場反映出來的是,意識有、行動有,但真正做到的少。特別是項目越來越綜合、體量越來越大的當下,僅為追求項目的綜合肯定不能作為目標,能夠系統化解決甲方的效果需求,才是企業長久發展的核心。
八、地方屬地國有環境企業的改革困境,要從黨的初心出發尋找突破口
對于生態環境治理領域的國有企業改革,從整體上而言,呼喊了很多年,但是落地的不多,僅有少數理念領先的企業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上,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從數據上來看,環境服務業中接近六成的企業為國有控股企業,特別是在供水行業,80%的企業群體為純國有企業,也即環境產業戰略地圖中的B方陣企業群體中的絕大部分。關于一直探索的產權改革話題也存在各種難題與障礙,一直沒有突破。應該說,環境產業在國有企業改革中需要找到一個突破口,才能真正打開市場。
政策上,國家是絕對支持國企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關于國企改革,習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且在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提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2018年6月,習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期間再次強調,改革創新是搞好國有企業的成功之路,堅持不懈地深化改革創新,就能建成現代企業。可見,產權改革是國家推動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重要途徑,且舉全力在推動。
如何進行改革的突破?還是要從黨的初心出發。
以地方供水企業為核心的B方陣企業是地方環境公共服務的早期供給者,一般的企業均有超過近30年的專業服務能力,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專業人才,持有近一半當前中國環境基礎設施資產,而且是當前我國環境公共服務中,多元化供給手段形成的有效競爭機制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因此,做好地方專業化供水服務企業的改革,至關重要。
十九大后,中國進入了發展的新時代,也是供水行業發展的新時機。“十九大”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每個行業、每個企業都需要一個與初心關聯的存在邏輯,才能融入這個時代。如果行業、企業不能認真地看待黨的初心,那么發展就會失去動力。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